“换心效应”背后的秘密

作者:徐地天 来源:《意林12+》

  1988年,美国47岁的舞蹈家西尔维亚接受了心脏和肺移植手术。手术后,原本性格平和的她开始变得易冲动和富有攻击性,并且爱喝啤酒,爱吃先前从不喜欢吃的肯德基。对于自己在手术后像变个人似的巨大变化,她自己深感困惑:究竟是自己发疯了,还是“换心”带来的?为了破解这个谜团,她自己展开了调查。后来她证实她的心肺捐赠者,是一个死于摩托车事故的18岁男孩,这个男孩生前不仅富有攻击性,而且最爱吃肯德基。她这才明白这一切都是“换心”造成的。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和他的同事,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20多年时间里,他们已经记录了超过70件这类难以理解的事例,即被“换心”的人,性格受到了心脏捐赠者的影响,几乎像换了一个人!这给人感觉就像“大变活人”的魔术!当然,“换心”导致的结果只是让人大脑意识和性格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产生了“换心效应”。

  为什么“换心”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呢?难道说心脏具有独立思考和自我感知的能力吗?

  美国科学家指出,“换心效应”的出现,并不能说明心脏具有独立思考和自我感知的能力,因为大脑有感知和处理各种信息的系统和组织,但心脏没有。不过科学家同时也发现,当遇到巨大的或突如其来的情绪压力时,人的身体会释放大量的被称为压力激素的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这些物质进入血管后,会暂时让心脏肌肉受到猛烈冲击,从而减弱心脏跳动的能力,造成类似心脏病发作的症状。这在医学上叫做“心碎综合征”。人类情绪和心脏的密切联系,由此可见一斑。

  最近,我国科学家提出了“心脏细胞魔力”说,比较有说服力。

  科学家指出,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之所以有记忆功能,那是因为人在形成记忆的时候,中枢神经细胞会以放电的形式把这种信息告诉大脑。但人体是一个协调组织,大脑中除了存在神经放电的信息反馈机制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类似的机制,比如内分泌。最新研究证实,所有细胞都能释放一些东西,换句话说,神经细胞会放电,普通细胞也会释放一些东西,告诉大脑:“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我们是这样做的”,等等。这就是说,普通细胞虽然本身没有存储记忆的功能,但也能像中枢神经细胞那样,给大脑传递信息。

  假如说普通细胞能担当传递信息的“信使”,那么心脏细胞自然也不例外了。由于心脏细胞本身就是“信使”,到了另一个人体后,自然会把原来的记忆传递给新的大脑,这样,接受心脏移植的人就有了原心脏拥有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等等。

  当然,这个说法还需要进行更细致的论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心脏和大脑的密切关系,需要引起格外重视,未来治疗心脑疾病,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治疗才更科学。

  冯国伟摘自《大科技·科学之谜》

上一篇:“字文”奇趣幽默多     下一篇: 称呼,水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