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伴

作者:张抗抗 来源:《意林12+》

  音乐是有年龄的。

  在我们幼年的时候,音乐也许曾经是保姆。旋律的构成简单而稚拙,但每个音符都舒缓、柔和、温厚和淳朴。那节奏是摇篮式的,在摇晃着的歌谣里,我们的骨节一寸寸放大着成长着,却分不清保姆和音乐,是怎样各司其职又互为其主。

  少女时代,音乐轻捷的脚步,是我们第一个悄悄钦慕的恋人。我们在深夜与它约会,聆听它的倾诉和呼唤。乐曲中每一处细枝末节,哪怕一个小小的颤音,也会让我们心跳脸红。

  进入少年时代的尾声,音乐是托付和发泄所有的热情、寄托内心狂热崇拜和爱恋的对象。那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偏爱激昂、亢奋、热烈和雄壮的歌曲。音乐在那个年龄已不再是音乐本身,而是作为激情的象征存在。

  当我们成为沉稳和成熟些的青年时,浮游荡漾在空气中的音乐,也渐渐沉淀下来。那时我们开始思考音乐,努力试图去解读和领悟,并试图与音乐对话。你发现音乐世界其实是一条深不可测的隧道,内壁悬缀着抽象的音符,不可复制也不可临摹,往往当你开口或是动手将其制作成曲谱时,它们却已消失。你只能将其烙印在脑子里,一遍遍碾磨成体内血液流淌的声音。

  被琐事杂事俗事缠身的中年,岁月匆促,音乐在生活中已是显得奢侈的享受,往往纯粹是一种娱乐和休闲。

  人到了老年,对音乐的选择变得十分挑剔。

  若是喜欢的音乐,必是自己灵魂的回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除了自己认定的那种之外,天下的音乐都是不堪入耳的噪声。

  不同的音乐可以被每个年龄段的音乐爱好者、音乐迷分享,音乐似乎又是没有年龄的。音乐宽容大度,它知道自己所能在人们心上激起的回声,是“喜欢”的唯一标准。

  音乐只是有点儿模糊,有点儿空灵。它无形无状、无影无踪,无法触摸、无法品尝,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音乐被人吸纳到心里去,又被人在各个生命阶段自然而然地传递下去,就变得永恒了。

上一篇:落叶     下一篇: 秋天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