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小说骗了,古人打仗其实不用这些兵器

作者:张明扬 来源:《意林12+》

  剑、鞭、钢叉、狼牙棒……不要说武侠小说里孔雀翎、多情环和离别钩这种科幻范畴的兵器了,就连古代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十八般武器”也很少在战场上露面。

  说起中国古代的冷兵器,大概有两种挺极端的看法。

  如果看中国史书,兵器大约属于奇技淫巧的范畴,战争场面记录得波澜壮阔,计谋阵法层出不穷,就是不大提抄啥家伙。

  简单来说,中国正史是坚决反对“唯武器论”的,对于兵器的基本看法就是“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二十四史》里很少有关于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记载,正史中的战争无非是虚头巴脑的“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仿佛计谋一出,即“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没有兵器啥事。就连《孙子兵法》,也没有一卷是讲兵器的。

  但是,在正史中遭到冷落的兵器,在古典小说中倒是大放异彩。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器(艺)”的说法,如《五杂俎》中所说:“一弓、二驽、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钯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古典小说往往会在这真实存在的“十八般武器”的基础上展开详细的兵器描写。

  但核心问题是,古代存在的兵器不代表就是实战中用的兵器,十八般武器所讲的可能更是民间兵器,而非大规模装备的军用兵器。和我们现在理解的不太一样的是,梁山泊好汉可能一人一种奇门兵器,各展所长,但在古代真实战场上,军队使用的必须是相对统一的武器装备,且能随时更新,不然在现实战争中,无法训练,光后勤补给就无法支持。

  比如,《水浒传》中解珍、解宝兄弟打虎时用的是钢叉,孙立、孙新兄弟用的是鞭,李逵用的是板斧,秦明使的是狼牙棒,徐宁用的是钩镰枪;《说唐》中秦叔宝用的是铁锏,程咬金用的是宣花大斧,裴元庆和李元霸用的都是双锤,真要这么一股脑地上了战场,那可不就成庙会杂耍了?

  一个最有趣的现象:和中国古典小说不一样,在武侠小说中,顶级的大侠(或者说男主角)往往是赤手空拳,要用兵器的话基本上都是剑,最厉害的武学除了内功之外基本上也是剑法。

  剑自然是一个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兵器,但在古代战争中,基本属于“装饰性”而不是实战兵器,实战普及程度远不如刀,充其量就是将官们拿来撑场面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武侠小说的侠客们面对的主要是武林,假想敌都是不穿铠甲的对手。对于无丝毫防御装备的对手,锋利轻快的剑可发挥最大的威力。但在战场上,士兵都身穿铠甲,这就大大减弱了剑的实战威力。

  我常常想,是不是因为中国历史记载中对于兵器的极度漠视,才产生了古典和武侠小说中神兵利器的灿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