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北方人为什么比南方人活得长

作者:张彰 来源:《意林12+》

  历史上冷僻的芈八子如今靠着一部电视剧家喻户晓——这位女性从湿热的南方出发,深入北地,留下不少事迹后,享寿75年以上,因病去世。

  这故事本来没什么特别的,但当你发现那会儿的楚国国君多数壮年谢世或青年夭折,你会发觉作为楚人的芈八子是难得的高寿。难道跑去秦国生活以某种形式延长了她的寿命?今天小编想从和人寿命息息相关的饮食条件说起,看看那时候的楚秦两国,分别作为南北方的代表,哪个更适合人居住?

  看看差不多同时期的楚王们:楚肃王在位11年,病逝且无子;楚威王死于心血管疾病,在位11年;楚怀王在位30年,病逝……

  楚文化专家张正明先生在《楚史》中指出:“从熊勇继位到蚡冒弃位,计得107年,加上从熊渠弃位到熊勇继位不足10年,则从熊挚红到蚡冒共十位楚君历时不过115年左右。熊徇、若敖、蚡冒在位的时间较长,三人共65年。其余七人合计只有50年左右,平均每人仅得7年左右。可见那时楚人的平均寿命不长,就连楚君也多数是壮年谢世甚至青年夭折的。”

  导致楚人平均寿命不长的原因是什么呢?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说:“周朝早期的寒冷情况没有延长多久,大约只一两个世纪,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81年)又和暖了。到了战国时代(公元前480—前222年)温暖气候依然持续。”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文化政治中心不断南移,再加上当时的气候条件,可以想见楚国得热成什么样。天气炎热带来什么问题?病从口入,首当其冲的就是楚国人的肠胃。天一热食物便不易保存。多水且炎热的自然环境给楚国人带来了丰富的物产。由于这川泽之中可吃的实在太多,生食鲜味也不少见。喜欢野味,天气热食物不好保存,偏好冷鲜食……这些问题导致的结果除了寄生虫外,还有肠胃病多发。

  相比之下,秦国的饮食策略要相对安全一些。

  秦人除了种粮食,还种菜。《豳风?七月》就采诗于秦陇地区,其中写道: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而秦宣太后主政之时,和西戎连番攻战,饮食习惯受西戎影响,一度出现了肉类原料为主、粮食蔬菜类原料为辅的情况。

  秦国畜牧业发达,一方面有了足量的肉类供给;另一方面,乳制品在饮食中有了一定地位,这是楚国人所没有的,这也影响到了秦国人的体质。饮食中有乳制品,骨骼强度还不错。

  同样,北方也有寄生虫的问题,但人畜分离之后,贵族们感染绦虫和蛔虫的概率大概也不大。再加上秦人吃东西是一定要煮熟的。《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提出了“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说明秦人处理食物,煮是比较重要的方法。这种饮食策略比楚国人要来得健康些。

  所以有机会穿越的话,如果实在拒绝不了生鲜的诱惑,记得身上多带点肠胃药再走,顺便让现代科技造福一下楚国人民。

上一篇:会下“钻石雨”的星球     下一篇: 打仗也要守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