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小李子的电影,是时候认识下真正的荒野猎人了!

作者:乌热尔图 来源:《意林12+》

  【时尚话题】

  莱昂纳多(昵称“小李子”)今年一举夺得第88界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可算是终结了长达22年的辛酸“陪跑”。这部帮他收服奥斯卡评审们的影片《荒野猎人》,讲述了19世纪一名皮草猎人被抛弃于荒野,奇迹存活后展开复仇的故事。天寒地冻的拍摄环境加上与熊亲密接触的危险情节,小李子成了当之无愧的“演技派”。可电影终究只是电影,真正的荒野猎人看后,也许并不会完全认同。(爱米)

  在奥斯卡赛道上陪跑了20多年的“小李子”,终于凭借《荒野猎人》抱得小金人。这位在少年时没躲过沉船,成为大叔后却扛得住熊瞎子百般蹂躏的主儿,真是荒野上神一般的存在。在北纬50°的雪野荒原里,熊瞎子和猎人维系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不妨来问问荒原上真正的猎人——在西伯利亚和中国大兴安岭生活的鄂温克人。

  鄂温克族是中国北方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历史上这个民族长期生活于贝加尔湖周围和黑龙江上中游地区,以狩猎为生。现在的鄂温克猎民早已经放下猎枪,成为森林植被和动物的守护者。但在历史上,猎民们曾经为了生计不得不猎杀熊,而熊又十分凶猛,猎杀不易,猎人们因此心生畏惧。

  在鄂温克人中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称,过去熊也是人,同人一样也有拇指,熊拿起棍子能打死人。上天知道了,不许熊害人,所以去掉了它的拇指,让它拿不了棍子。又传说,上天让人和熊比力气,结果人拿不动的石头,熊不但能拿动,而且能扔到很远的地方,所以上天切断了它的拇指。这些传说很有意味,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猎人从体能角度对熊怀有敬畏;二是将熊视为与自身等同的生命体。这两点融合成鄂温克人所遵循的古朴观念。

  猎熊,真的是一件很轻易的事吗?如小李子般重伤之余,仅用一把匕首就能将熊杀死?

  断然不是。

  在过去尚能狩猎的时代,那些体格剽悍、狩猎经验丰富的鄂温克猎人都会明智地回避与熊的盲目冲突。通常,猎人都是趁熊冬眠打盹儿的时候才敢约上小伙伴集体动手,可见熊的力量之可惧。小李子能逃脱熊口,估计还是因为他颜值高、运气好,或是熊见他20多年没拿到小金人,怪可怜的,放他一马。

  鄂温克人猎熊的目的明确,因为熊身上那层厚厚的脂肪是无可替代的越冬食品,足以让整个营地的人填饱肚子,在严冬中御寒。所以猎熊活动常常关系到一个营地的人能否熬过寒冬。

  猎人们猎到熊时,割熊肉的猎刀不叫猎刀,而叫“刻尔根基”(什么也切不断的钝物);打死熊的猎枪,不称其为枪,而叫“呼翁基”(打不死任何野兽的工具);打死熊后,不说打死了熊,而是说“熊睡着了”。另外,吃熊肉前要学乌鸦“嘎!嘎!”地叫,假装是乌鸦在吃熊肉,而不是人。对于吃剩下的熊骨,也要全部搜集起来,按鄂温克人古老的葬俗将其悬挂在两棵大树之间进行风葬。这一切,无非是想化解人与熊的矛盾,以免遭其报复。

  鄂温克人将森林里的野兽视为自己的衣食之源,并在内心赋予其几乎与人等同的尊贵地位。而猎人们的敬畏之心与恐惧感,实际上起到了自我限制的作用,以一种内在的力量克制猎手滥杀野兽的欲望,从而维护了自己的衣食之源,使其种群保持自然繁衍的平稳节律。

  在鄂温克猎人如何对待熊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面对大自然时虔诚、谦卑的态度。

  这,才是真正的荒原主人,才是真正的荒原生存法则。

  (大家摘自青年文摘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