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我的择书秘诀

作者:毕淑敏 来源:《意林12+》

  一本好书在手,几乎可以令人废寝忘食,实在幸福。关键就在于,如何过滤质量参差不齐的书,选出最有分量的书。看大师怎么说。

  小时候,送一位得病的同学回家。她老爹是搞音乐的,我睡的沙发被顶天的书柜包围着,里面都是有关音乐的书,黑暗中像壁立的石崖。在我以为音乐书就是简谱歌本的心里引起大震惊。

  后来我结识了一位学化学的朋友,才知道这世界上有关化学的书,可以拉几个火车皮。

  再以后,我到了一家搞经济和金属的公司,对于他们汗牛充栋的经济和冶炼金属的书,已是见怪不怪了。

  面对着恒河沙数一般的书,怎么读呢?

  朱光潜先生说过:“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以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数部。”

  怎么在这浩如烟海的书中,找出那些最优秀、最值得一读、最对自己脾气的书呢?

  总结出几点择书的诀窍,平日是绝不敢对别人谈的,恐遭人批判,今日斗胆写在这里。

  一是不看最新的书。最新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我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宁愿看别的英勇的人们去吃,然后注意地听其中有智之士的言语,待人家说好,这才找了来看,颇有投机革命的意味。好处是可以节省自己的时间,避免无谓的消耗。坏处是当别人津津乐道某一部书坛新秀时,自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派混沌。

  二是不相信报纸杂志上的书评。这招虽恶,然也是积攒了许多教训才得来的。早先是信的,且不是一般的信,真是信得忠心耿耿,听人说了哪本书好,千方百计地买了来。但很失望了几次以后,就渐渐狡猾起来。贿买书评的消息时有所闻,出版社为招徕读者,也常做自吹自擂的游戏,朋友间的友情出演也是屡见不鲜……凡此种种,我都可理解,报以一笑。如今的文人不容易,出一本书不容易,希望闹出些声响也是情理中的事。

  三是在自家心中列了一个秘不传人的黑名单。

  无论中国外国,有一些人的书,我是一定不读的;有一些人的文章,我是一定不看的。这并不是依了某种政治或是艺术的神圣标准,只是自己的癖好。我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这般决绝,最少需看过他三次,才肯下这打入冷宫的狠心。但事不过三。假若最后还是看不懂,不喜欢,我一边咒骂着自己的弱智,一边痛下决心,含泪同这位旷世的奇才告别。除非将来谁告诉我,这位天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才有胆量重试一遭读他的书。一般情形下,那黑名单是终身制的。

  这法子的恶果真是太硕大了,我同多少俊杰失之交臂!然伤感之余,想到人读书的口味也和胃有些相似,某些食品虽是公认的好,比如辣椒,但自己不喜欢,也没法受纳。

  说了这许多“不读”的清规,那自家根据什么来选“读”的篇目呢?说来惭愧,遵循的是古老极了、手工极了、简陋极了、迟钝极了的土方子。

  首先就是有学识、有肝胆、不媚俗、不功利的师长与朋友的口口相授。倘他们说某一本书值得一读,我便是踏破铁鞋也要寻到。

  再有就是独自在书海乱翻。拣到一本,先像化验游泳池水是否清洁一般,任意取几个样——把书翻开,随便读几段;然后再看结尾,我以为一个好的结尾比开头更能说明作者思维的深度和控制的力度;最后再装作无意其实非常认真地看一眼价格……

  凭的是冥冥之中与某本书的缘分。

  (梦儿选自《晚安·当一切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