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谈写作:洞察生活,山海皆是文化

作者:龙应台 来源:《意林12+》

  作文,就是思想,就是生活,就是态度。

  瓶盖怎么开启

  我是来教作文课的。

  先教“说明文”。买回来的产品,不管是手机还是烤箱,都附有说明文字。多半的说明文字,不是让人看不懂就是让人无法照做,因为文字太差。对于六年级的孩子,说明文可以当作入门。

  五六个人围着一张桌子,孩子们先看一段影片:如何徒手用一张白纸打开啤酒。

  每个孩子桌上都有一瓶黑麦汁和一张白纸。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看,生怕漏掉哪个环节,待会儿打不开瓶子。

  两分钟过后,我问:“看完了?”“看完了!”孩子的声音很清脆。

  “好,那就自己动手了。”

  当一系列问题出现时,孩子们知道事态不简单了,有的开始站起来,想用全身的力气却又找不到使力的地方;有的蹲下来,检查齿状的瓶盖是不是有松动的迹象。

  当第一个孩子成功地“嘣”一声让瓶盖跳起时,那个小组是欢呼的,好像踢进了球。

  接下来的作文,题目就是:以精准的文字说明“如何用一张白纸打开瓶盖”。十五分钟后,作品交上来,我们把作品投影放大,逐字逐句讨论。有没有写出折纸的长跟宽?折纸的硬度需不需要说明?用哪一只手抓住瓶子?动词怎么选择——是“撬”,还是“顶”?是“推”,还是“挤”?是“塞”,还是“刺”?“拉”和“扯”的差别是什么?用“敲”还是“打”比较准确?

  我完全不怀疑我可以和十二岁的孩子讨论字义,我也非常相信,再练习几次,这些孩子可以写出非常精准到位的说明文。

  老鼠集体自杀

  第二节课谈“议论文”。还是以视觉开始。

  影片中成千上万的老鼠慌张地推挤奔窜,仿佛在没命地逃亡;最后奔到了悬崖边缘,最前面第一批老鼠毫不迟疑地就往下跳,后面跟上来的,不明就里跟着跳,最后集体淹死。

  影像惊心动魄,大家看得专注,一时鸦雀无声。我慢条斯理地问:“你们觉得议论文题目会是什么?”“不——要——盲——从——”“是吗?大家都同意吗?有没有主张‘盲从很好’的?”

  下面一片哄笑,显然没人这样认为。

  十五分钟之后,卷子收上来了。收好卷子,我问:“你们觉得刚刚的影片好看吗?”

  “好看。”

  “如果我跟你们说,这个影片是伪造的呢?这部片子的制作团队,为了得奖,制作出成千上万旅鼠跳海自杀的画面,事实上是摄影师只用了二三十只旅鼠,假造出成千上万的视觉效果,而且,那些旅鼠,是摄影师一群人围起来把它们赶下悬崖的。几年以后,欧洲才有人举报这个片子造假。

  我相信孩子的脑子里刹那间有千条电光在闪,几分钟前的认知突然山河变色。

  我看着他们问:“你们觉得,现在议论文的题目应该是什么呢?”

  山海皆是文化

  教“说明文”,我会要孩子回家仔细观察自己的祖母如何收成凤梨,细看徒手摘取和镰刀割取两种方法的差别;他也可以观察市场的鱼贩如何杀鱼、农人怎么种葱、茶家怎么焙茶。

  教“抒情文”,写人物,我会让他们出去采访打铁的伯伯、出海的叔叔、对街庙里的乩童、小村唯一的医生和村子里大家都认识的“疯子”……

  写风景,我会和孩子一起走到海边,看海水的颜色变化,听浪破的声音,上“宁静”的功课。

  我自己在那样的乡村长大,我知道,对乡村的孩子,你认为他能走多远,他就能走多远。

  (又又摘自《青年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