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圈里的技术大神们

作者:电影筛子 来源:《意林12+》

  电影,就是光和影打造的一种梦幻生活。梦里,有美丽的摄影画面,不可思议的特效镜头,悦耳动听的音乐,各种性格鲜明的女郎和类型繁多的男子,以及不断开发的电影技术……这所有的一切,就是电影的魅力。

  电影圈里有不少“技术狂人”,这些人很疯狂,为了电影无所不用其极。《回到未来》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就是个用技术实现超凡想象力的“狂人”——他先是在《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中,开创性地将真人和动画人物放到一起;后来又在经典作品《阿甘正传》里,用数字技术让阿甘和尼克松、约翰·列侬等历史人物面对面。

  同样的“技术大神”还有卡梅隆,在《终结者2》中,被霰弹枪打烂又复原的流体机器人T-1000,让我们在感到恐惧的同时也很兴奋,因为它展现了计算机合成及形变技术的新水平。

  喜欢讲鬼故事的杰克逊也是个技术大神,在李安之前,他的《霍比特人》率先尝试了48帧拍摄。而在他最著名的作品《指环王》里,还有电影史上第一个经过动作捕捉技术呈现的角色“咕噜”。“咕噜”之后,动捕技术才被频繁地用在电影里。

  技术是中性的,对于艺术也是如此。用好了能为电影加分,可也有用不好的时候。结束了中土旅程的杰克逊,在《冬天的骨头》里再次投向数码技术,创造了不亚于《指环王》里中土世界“瑞文戴尔”的绝美景色,可也许是太过注重视觉效果,影片的故事讲得实在平淡无奇,那些绝美的画面倒是成了催眠剂。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人也实在不容易。21世纪以来,各种英剧美剧的艺术水准日渐提高,观众坐在家里就能看到好故事,干吗还非得花钱费力奔影院。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人把数码特效视为救命稻草,也就不奇怪了。可是灵药一用滥,也会变成猛药、毒药,观众在短期内被猛药刺激后,很快会转入审美疲劳状态。难道电影就这样服输?当然不会。打个比方,人们看大场面特效打斗看腻了,《蚁人》就把剪辑和特效結合起来,忽大忽小的变化让你措手不及又充满乐趣;观众厌倦了高楼大厦被炸烂推倒,《奇异博士》就把摩天大楼叠成万花筒给你看,建造一个超乎想象的魔法世界让你沉迷其中。

  说不好是技术成熟得更快,还是电影人成熟得更快,反正这几年的电影里,特效运用和故事的结合越来越令人欣喜。一度曾对3D动画和动作捕捉走火入魔的罗伯特·泽米吉斯终于从怪圈里跳出来,把3D技术用在了《云中行走》里,让观众深度体验高空走钢丝的惊险刺激。

  卡梅隆也在继续前行,在他的《阿凡达》中,动作捕捉“似与不似之间”的特性得到了巧妙的利用。而曾在《指环王》里饰演“咕噜”的演员安迪·瑟金斯,又在《猩球崛起》中再次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赋予了猩猩头领凯撒细腻传神的表情。

  当《玩具总动员》这部完全使用数码技术制作的动画电影问世时,许多人担心:演员要失业了。可结果是:这项能用计算机生成图像的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演员的表演领域,以前只能演人,现在不但连动物,甚至桌子椅子都可以演了!

  虽然电影特效尝试得越多,失败的概率就越大,但与此同时,开创的可能性也会更多。

  (卖鱼猫摘自《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