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为什么自杀

作者:刘墉 来源: 《意林》杂志

  2011年10月23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心理系三年级华裔女生在宿舍里上吊自杀了。据学校表示这名女生非常优秀,除了功课棒,写作、音乐、艺术才华都高。不止哥大,有人统计另一所常青藤学院康奈尔大学,十二年间有二十一名学生自杀,其中亚裔占十三人,远高于14%的亚裔比例。我要和大家一起讨论资优生的压力,这可能是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者难以苟同的,但我希望曾经感受过的朋友能说说自己的想法:

  爱,有溺爱。

  爱的教育,也有溺爱的教育

  “溺爱的教育”是一种教育方式,它没错,却可能产生错的效果。

  学习的快乐在哪里

  这是我女儿最近对我说的。她到加州去,在她哥哥大学同窗家住了几天。有一天看见那家的小孩投篮球,投进了,她就夸一声:“进了!好棒!”

  那孩子的爸爸在旁边,却说:“别因为他投进而叫‘好棒!’要赞美的是他投球这件事。他能投了再投、试了再试,值得赞美,不能只赞美他成功的部分。”

  我女儿说她听了很有感触,因为她从小就被赞美,每次比赛得大奖、考试拿第一,都被我赞美,使她为了得到赞美,不得不拼命,拼命拿第一、拼命考高分。

  我说:“这有什么错呢?这是爱的教育,用鼓励的方式。”

  女儿却理直气壮地说:“问题是,如果我总为得到你们的赞美而学,会失去学习的快乐和初衷。”

  快乐就是把别人打垮

  大概这正是东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吧!

  中国学校常在月考之后把全班的成绩公布,有些非但公布,还印出来请家长签名。甚至班与班、老师与老师也比,好多学校会把各班的平均成绩公布,看哪班比较棒。

  一个孩子从进幼儿园就是考、就是比,就是我要赢、赢过别人,如果输了,就颜面无光,甚至我爸爸妈妈都抬不起头。

  而美国学校是不公布分数和名次的。每个学生考试得几分,只有他自己知道。谁打听同学的分数,会被认为没礼貌。我太太以前在美国某大学做人学部主任,还跟我说,连学生家长到学校要求看孩子成绩,学校都不能给。因为那是大学生自己的事,不是爸爸妈妈的事。

  起初我对这种做法很不以为然,但是在美国大学教了十年书,我渐渐了解其中的道理:

  学习要对自己负责,不必因为别人都差,或者我已经拿第一,就不再努力;也不必因为别人都强,我就把命赔上去,或者自暴自弃。

  学习最重要的目的是我学了、我学到了、我能学以致用、我看事情的深度和态度不一样了。

  她为什么不见了

  我知道有个女孩,漂亮又聪明,从小大家就说她能样样拿第一,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却失常,进了二流高中。

  所有过去赞美她的人一下子不吭气了,那女生的家长也抬不起头。

  但这种情况没维持多久,大家又开始赞美她。

  因为那位女生偷偷用功,以插班考试第一名进了明星高中。大家又开始说女生是天才,前一次是意外,高考绝对是榜首。连补习班的人都送钱给她家长,希望那女生能挂个名,将来为补习班做宣传。

  高考到了,女生昏天黑地地用功,模拟考次次名列前茅。虽然还没考试,爸爸妈妈已经准备庆功。

  考试当天,妈妈开车送她去考场,停车回来没看到女儿,四处找不到,眼看着同学都进考场了,妈妈急得又哭又喊。铃声响了,女儿呢?

  整场考试女儿都没有出现……

  拥抱的无法喘息

  请问,是谁害这必胜的女生,成了必败?是谁害她临阵脱逃?又是谁害许多好学生跳楼、逃家、嗑药、迷失?

  “溺爱的教育”就是这样,它的初衷是爱!是夸赞!是肯定!但是当那些“爱”给得太多,好像拥抱,抱到对方无法喘气的时候,反而有害。

  别让鼓励变成压力

  我做了几十年的青少年咨商,看了太多总要赢过别人的孩子,进入社会不受欢迎,因为他只想压倒别人,不懂与人分享;也看过太多以成绩为目标的学生,出校门就失去学习的动力。更看过许多资质好极了的孩子,最后临阵脱逃,甚至成为人生的逃兵。

  对孩子失败的责骂要适度,过度的责骂会使他们失去自信;对孩子获得成功的赞美也要适度,因为过度的赞美会成为他们的负担。

  溺爱除了把孩子溺死,还能把孩子压死!

  最牛女嘉宾

  《非诚勿扰》中的女嘉宾再牛,也就能灭一个男人的灯,学生宿舍楼的阿姨能灭一整楼男生的灯!

  误解

  有个小伙子坐公交车,上来两位老大爷,他就给其中一位让了座。见旁边一名中学生无动于衷,小伙子就走到他身边,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想提醒他给另一位老大爷让个座。谁知这中学生不但不让座,还回瞪了他一眼。

  小伙子生气了,大声说:“看什么?赶紧给大爷让座。”

  中学生看着小伙子凶巴巴的样子,犹豫了一下,站起来。有点害怕地对小伙子说:“大爷,您坐吧……”

  意外收获

  刚挤完公交车,下车一摸,口袋里多了一部手机。

上一篇: 的哥算清大账     下一篇: 道德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