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有“礼”

作者:古典 来源: 《意林》杂志

  

  近日,复旦大学的投毒真相逐渐清晰,老同学们也互相感谢了当年的“不杀之恩”。当再次回顾整个事件及公众的猜测,我们看到,真相大白之前,公众对林某投毒动机的第一猜测是“出于嫉妒”,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为何我们会天然地认为类似事件最大的可能是嫉妒?

  当仔细思考嫉妒,就会发现,这个情绪最爱出现的地方就是校园、宿舍,以及办公室。一个朋友曾经跟我倾诉,他说最近很讨厌自己的上司,因为觉得上司的业务能力越来越低,而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但上司还不给自己升职加薪。

  我说你这就是典型的嫉妒,这让他有点难堪。

  不过我补充了一句:“嫉妒是个好情绪。”

  嫉妒带给我们的第一大礼物就是:定位

  想象一下这幅场景:你有两个还不错的朋友,大明和小明,大明获得了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信息科学博士学位,你会由衷的喜悦;而小明谈下了一个五百万元的单子,你却郁郁寡欢。原因不用想都知道,因为你也是一个做单的销售。更重要的是,此时你绝对不会妒忌阿里巴巴的销售总监,也不会妒忌业绩突飞猛进的销售新人;一个国际乒乓种子选手只会妒忌奥运冠军,而不会为某块省体育比赛金牌耿耿于怀。我们永远会妒忌跟我们同一个领域,水平差不多的人。这也便是为何嫉妒总会出现在宿舍、校园、办公室中,因为这里边的人水平都差不多。

  因此,当那个朋友提到自己妒忌自己的上司时,我跟他说:“这是好事,想想三年以前,你对他还是钦佩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现在你感觉酸酸的,说明你现在的能力已经提升到直逼他的层次。这难道不该值得高兴吗?”

  人都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有时候妄自尊大,有时候又妄自菲薄。如果想找一个好的自我定位工具,非嫉妒莫属。

  提笔到此,我也在暗暗思量,啥时候我才能妒忌一下连岳、韩少这类的文字大咖啊?

  嫉妒带给我们的第二大礼物是:澄清价值

  论语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嫉妒的根源无非是比较心。人们常用“气人有,笑人无”来比喻某些爱嫉妒的人。于是对于嫉妒的通常说教无非是要求我们像佛那样做到“无分别心”。

  但是,我却发现一个更有趣的问题:当我们嫉妒别人时,我们在比较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凭啥他这两年突然发财了?

  都在一个办公室,为何他被提拔了?

  这小子当年在学校里就是混的,现在也人五人六地写专栏了?

  你看到了吗?我们比较的东西无非钱、地位、名声……

  这不就是典型的成功价值观吗?

  但是每个人真正想要的东西难道就是“钱”“地位”“成功”?

  我给很多人做过职业生涯咨询和培训,我知道每个人生命中想要的都或多或少有所不同。有的人真正想要的是把事情搞明白,有的人真正想要的是方便人们的生活,有的人真正想要的是永远尝试新的东西,有的人真正想要的是把没意思的事做得有意思,有的人真正想要的是生活和工作平衡,现代社会,80后、90后成了气候,价值观开始多元化。但只要你嫉妒上身,酸酸的感觉一来,那个成功的一元价值观就把我们自己内心丰富的价值系统偷偷换掉了。

  当你嫉妒的时候,不妨冷静地想想: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嫉妒带给我们的第三大礼物是:平等竞争

  当你自我灵修了一段时间,还是告诉我说:“不好意思,我真正想要的就是名和利。我没招,还是得嫉妒,那怎么办?”

  在感谢完你的真诚之后,咱们就得谈点更形而上的话题了。

  想当年,秦始皇巡游的时候,刘季说:“大丈夫当如是也。”已经有点醋意。而陈胜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明显的嫉妒。更绝的是项羽:“彼可取而代之。”这简直就是恨到牙根的感觉。刘邦、陈胜、项羽都是求功名、爱虚荣的英雄,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但是,司马迁生动刻画这些英雄时,背后在想的却是更普世的价值观:平等。如果这几位英雄不把秦始皇当成跟他们平等的人,而是如神一般的高等级“生物”,那即便饱受折磨,所带来的情绪不应该是愤懑,反而应该是感激和敬畏。这在生活中也常见到,当了解到你那曾经的偶像的一堆糗事,看到他慢慢变得平庸,反而激起你追求平等之感,“彼可取而代之”没准会在你的脑海里出现。美国实用主义法学创始人霍姆斯说:“我一点也不敬重仅仅追求平等的热情,在我看来,它似乎只是将嫉妒理想化而已。”嫉妒是我们追求平等的动力。

  追求平等无非两种策略:一是向上追求:我自己有上进心、拼搏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追上别人;二是向下追求:我想办法把别人给搞下来。实话说,第二种策略更加容易。因为第一种策略除了依赖自身努力,还得更多拜托上苍的保佑;而第二种策略是背后下刀子,在是非环境下往往迅速奏效。因此,当我们内心不够自信,同时毫无利他时,就自然而然采取第二种策略。这才是妒忌的恶之根源。

  但是人是典型的群居动物,群居动物的特征就必然表现为“人人皆自私,但人人皆不能自私”的社会关系体系和社会规则。同时,群居动物也会进化出典型的同情倾向。这世界上没有完全自私的人。采用第二种策略,即因忌妒害人的人,也许会比较容易收获平等,但这种平等的背后是社会规则和自己内心日日夜夜的鞭挞,这也给了追求上进者更多的价值感:越有挑战的过程,人生才越有意义。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之前总是认为利他本身是自我伤害。但最新的积极心理学却给了我们新的研究:利他所收获的幸福感甚至胜于巨大的财富、名声,而幸福公式的一个核心要素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人是地狱,他人也是天堂。

  (单单摘自《南都周刊》专题插图/尹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