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西装

作者:周松芳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热点话题】借鉴和创新爱国 服饰与文化 拿来主义

  民国时期,西装因为没有得到秀才们(知识分子)的青睐,注定命途多舛。许多人从经济角度着眼,认为中国不能自制毛织衣料,而其价值之昂,远过中服,穿西服等于将金钱输出外国,导致利权外溢,“每岁漏卮,奚啻亿万”!还导致国用不强,而使国货丝织工业日益衰落,“国穷民竭,尔实厉阶”。因此穿西装就是不爱国的一种表现。

  在这种舆论压力下,当局也力表姿态,严禁党政人员穿着西装。但时人伍朝拱认为“若区区取缔党政人员,未免挂一漏万,收效实微”,于是致函当局,主张征收西装税。

  比较而言,还是“中衣为体,西衣为用”,能够两面讨好。谢六逸就曾撰文《谈“文化本位”》说:“我在前年喜穿西装裤、黄皮鞋……上衣则中式长袍,对襟马褂,头上又是铜盆帽,以为颇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意。后来拙荆以为此不中不西也。何不完全欧化,穿整套西装,外穿大衣,再戴上俄式皮帽,则俨然‘西洋文化’矣。但我又是林语堂的同志,斥穿西服者为套‘狗领’,故仍不采纳。因此之故,我个人上身‘本位文化’、下身‘西洋文化’者有数年矣。”当时不少名流都是这副打扮,比如说胡适。茅盾记述的他1921年所见的胡适的穿着是:“我只觉得这位大教授的服装有点奇特。他穿的是绸长衫、西式裤、黑丝袜、黄皮鞋,当时我确实没有见过这样中西合璧的打扮。我想:这倒象征了胡适之先生的为人。七八年后,十里洋场的阔少爷也很多这样打扮的,是不是从胡适学来,那可不得而知。”

  所以有人就概述了当时的观感,说北平时代,知识分子大多穿蓝大褂,西裤,半新不旧的皮鞋;反之则中式服装,满裆折裤腰的裤子。像学贯中西的陈寅恪,更是传统到土的打扮:夏天一件大褂,布裤子布鞋;冬天一顶“三块瓦”皮帽,长围巾,棉袍外套黑面羊皮马褂,棉裤扎腿带,脚穿厚棉鞋。

  【素材分析】直到20世纪80年代,舆论还在围剿奇装异服;但如今,奇装异服却以其勃勃生机流行大江南北。服饰与身份、场合、性别、年龄、民族传统确实要吻合与调和,但吻合与调和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有些改变,可能会让有些人不适,但慢慢也就习惯了。

  (特约教师 刘京平)

  NEW视野

  著名服装设计师奚仲文多次获得金马奖和金像奖的最佳造型奖,他因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精美服装设计入围过2007年奥斯卡的最佳造型,一时给港媒留下骄傲谈资。电影之外奚仲文还做演唱会服装设计,奇装异服也设计了不少。他为陈慧琳设计的公主服是当年最受好评的演出服之一。而他为新版《天龙八部》(2013年年底热播)男女角色所打造的服装和造型则遭到了观众的种种吐槽,如段誉的丸子头、王语嫣的村姑服、木婉清的蕾丝面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