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的荣耀来自“第二人生”

作者:佚名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热点话题】第二人生 慈善 财富 缅怀 尊敬

  2014年1月7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逸夫在家人陪伴下于香港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65亿港元。他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

  1月7日当天,在微博和论坛上,许多人满怀真情,自发地随手拍下“逸夫楼”,以此为老先生送行。地图上近三万座逸夫楼,仿佛一座锦绣的功德碑,记录着邵逸夫先生对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

  传说中,早年的邵逸夫像许多事业正在起步的商人一样,对财富的获取很在意,而对财富的使用却很小心。他为此得来了“吝啬”的名号。

  但在此后的数十年中,他逐渐由一个醉心于让自己变得更有钱的人,变成一个懂得将钱变得有意义的人。1983年邵逸夫三哥邵山客中风昏迷,邵逸夫像是顿悟一般,在邵山客去世前两个月捐出1.06亿港元作慈善用途,并由此开始了完全不同于人生上半段的“第二人生”。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邵逸夫不惜重金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资料显示,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元,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他的荣耀和人们对他的缅怀,大抵来自于此。

  当然,如果没有前半段人生的财富积累,他后半生的慈善事业,可能是无源之水;而如果没有人生后半段对财富清醒透彻的认识,并由此开始的“第二人生”,他去世留下的,也许就只是数目可观可能引起各种谈资甚至纷争的钱而已。值得庆幸的是,邵先生有了他的第二人生,他不仅留下了那么多流芳千古的功德,更是为更多的发了财而不知道该走向何处的人,指明了一条正确的路。

  (摘自《新京报》

  2014年1月8日)

  【素材分析】一个人被世人永远怀念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邵逸夫就会因为那一座座“逸夫楼”被世人尊敬和缅怀。如果说拥有许多财富能让他人羡慕,那么用财富回馈社会就能得到所有人的尊敬,这才是真正成功的第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