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科学底线才能 避免社会PX化

作者:佚名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科学和民主 公众参与 透明度 决策

  近年来,关于PX项目的争议不断出现,甚至成为常态。但是在百度百科上,近期一场“词条争夺战”引发热议。清华化工系的一批学生,坚持捍卫“PX低毒性”的表述,与其他网友多次反复修改拉锯,最后成功锁定PX“低毒化合物”的描述,因为PX本身的化学毒性,与乙醇相近。

  尽管围观声音中不乏调侃之语,但对这个争议本身却不适合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评价。然而,PX项目从网下到网上的争端恰恰说明,在地方政府公信力遭遇挑战,公众对自身权益高度重视的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着逐渐走向“PX化对立和非理性”的危险。这个时候,清华大学这群年轻人看似理想主义的坚守,实际上是重申了避免社会PX化的科学底线。

  科学是民主决策的共识基础。当我们有更多的权利讨论公众议题,决定身边的项目和发展时,更需要一些基本的事实作为共识,科学正是最基本的共识。为什么在日本、韩国甚至新加坡,PX项目都与城市很近,就是因为其化合物本身的确低毒,这些国家的环保控制也做得很好,更重要的是,其项目决策过程一直伴随着公开透明和公众参与。

  科学是理性的守护者。任何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都应该在决策民主和公众理性的互动中得到最优展示。政府的理性,是理解与倾听公众的意见;公众的理性,是根据事实作出表达。在PX项目中,科学正是保障双方理性的前提。如果连基本的“PX是什么”之类问题都无法理清,或随意涂抹,那么某种程度上就不是在为我们生存的社会负责任,而是在人为地放大恐惧,制造对立。

  但是值得深思的是,近年来有关PX的种种争议,其实背后不仅与对PX的科学认知有关,也与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程度有关。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在PX项目的论证过程中不进行公开听证,不对环评报告公开或者进行说明,也不愿意回应公众的质疑。公众自然会担心相关部门公布的证据是否准确。另一方面,有些公众也并非不了解PX的低毒性,但担心在PX项目的修建和投产过程中,相关企业能否严格按照环保标准排污,政府部门能否有效监督排污。这两种担心同样证明,政府在说服公众,或者公众在向政府表达的过程中,既需要柔软的身段和兼听的风范,更需要过硬的事实和科学的态度。

  今年是五四运动95周年。五四以来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仍然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动力。如果说民主更像是一个社会决策如何完美的博弈,那么科学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持。没有科学的坚持,民主只是一座空中楼阁,没有民主的保护,科学也不能真正成为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清华年轻人对科学的理想坚守,既让我们看到了避免社会PX化的希望,又鞭策我们以更加民主公开的态度去完成每一项公共决策。(摘自《新京报》2014年4月7日)

  【素材分析】将PX项目的百度词条修改成“剧毒”的人,可能是想引起大家对这个项目的关注,同时表达对PX项目在政府监管层面的隐忧。如果政府在开展PX项目时,秉承科学的态度对其进行解释,倾听民众的声音,并加强对PX项目的安全监管,做到决策的公开和民主,那么民众就不会盲目反对,更有利于政府工作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