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单叙事到细节出彩

作者:罗小军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考场真题

  “为寂寞的夜空画上一个月亮,把我画在那月亮下面歌唱;为冷清的房子画上一扇大窗,再画上一张床……画上母亲安详的姿态,还有橡皮能擦去的争执。”这是歌曲《画》中的歌词。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画”:或为父母“画”上一条围巾,或为自己“画”上一道彩虹……你会“画”上什么呢?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题目:为 画上

  要求:(1)文体限于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写作指导

  重庆市2014年的这一命题,很有意思。之所以说命题很有意思,是这一半命题中虽然有一个“画”字,而作文里所写的并不一定是画画的场景。正如提示所言,你为父母“画”上一条围巾,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感恩;你为自己“画”上一道彩虹,突出的其实是一种自信。这也告诉我们,命题者其实是希望考生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给他人或给自己传递一种意料之外的收获与情感。如当你遭遇挫折时,你在原本失落的画卷里画上的是温暖的色彩;在你遭遇孤独时,你在原本痛苦的天空里画上的是慰藉的阳光。如果用记叙文写作,大家不能满足于讲述故事,得学会在细节上雕琢。这种细节,可以是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笑脸等,只有将那细小的动作展示得细腻入微,展示得栩栩如生,你想描画的人和物才会宛若眼前。比如描写人物的微笑时,你可以结合其面部神态的变化,也可以结合周边春暖花开的情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细腻描写,如此一番刻画,人物嘴角轻轻上扬的姿态才会美如画卷。又比如你写给父母围上一条围巾,那在“围”字上就要大做文章。如“围”之前可以写不安的心理;“围”的过程中,则可以抓住一连串动作进行雕琢;“围”完之后则可以用人物的神态来反映内心的幸福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事件虽然不大,却情景交融、美如画卷,能够收到滴水生辉、震撼人心的效果。

  失误原文

  为挫折画上美好(二类文)

  □一考生

  近三年初中生涯,也许是前两年的顺风顺水,令我置身云端。面对初三的压力与此次失败,我终究显得力不从心。(开篇为作文的关键处,这样的寻常叙述,缺少魅力。)

  回到家里,卸下沉重的书包,我瘫软在书桌上。想起自己那低得可怜的分数,真是有些不知所措了。考场上,看到那些题目,竟然一题题都那么陌生,考试开始有一二十分钟了,我的心却总是收不回来。考试一结束,与同学一对答案,似乎又那么简单。我真弄不明白,课堂上也算认真,学习也挺投入的,为何一上考场就紧张呢?(考试失败之后的这种心理,可以借助人物的动作及心理来描写,不能满足于简单地讲述故事。)奶奶推开门,看见我颓唐的模样和褶皱的试卷,说:“丫头,考得不太好吧,没事的,下次努力就行。”说着,她牵着我的手,走进了厨房。

  走进厨房,奶奶开始和面做包子,我不得其解。我看着奶奶,不明白她的意思。奶奶把我拉到桌边说:“既然都考完了,结果也出来了,也就不必放在心上。抛开一切烦扰,和奶奶一起来做包子吧!”我慢慢地拿起面团,却不知从何入手。不过,奶奶就不一样了。那小小的面团,经她几捏,一个包子便做出来了。我还没有缓过神来,十个包子便整齐在摆地了我的面前。看着我发呆的样子,奶奶说:“做题目和做包子一样,你只有熟悉了面团,了解了面团,掌握了这个制作过程,才会像奶奶一样熟练。”(制作包子这一情节,意在为下文的内容作铺垫,因此对于这个过程的描写应该细腻鲜活。而此处显然缺少了栩栩如生的描写,读来显得毫无生趣。)

  “您的这些面团,木楞楞的,真丑啊!”我失望地说。奶奶也没有理会我的话,熟练地将一屉包子放入小小的蒸笼。见我一脸茫然,奶奶便静静地示意我坐下。她说:“这包子看起来确实不怎样好看,可当它们经过了这火的考验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而且这火越猛烈,蒸汽温度越高,到时它们的形象就越好看,味道就越美了。”原来,奶奶是想用制作包子的过程,来引导我啊!我顿时明白了奶奶的用意。说话间,只见水蒸气开始弥漫起来,屋子里悄悄弥漫着一种淡淡的面香。我看到一个个小生命,正扛着挫折,在渐渐成长。(记叙文,要多用生活细节来说话。正如这蒸煮过程一样,只有细腻逼真地展示那一场景,说理才会变得自然而贴切。)

  没过多久,大功告成。奶奶取出包子后,我忙凑了上去,只见它们一个个退去了灰色的苦闷,竟是那么漂亮,那么丰满,那么诱人,我似乎体会到了它们甜蜜内心对挫折的感激。(这里对包子的描写,过于简单,没有形象地展示其诱人风采。也正是由于忽视了关键内容的刻画,下文道理的引出也便没有那么精彩了。)奶奶这才笑了,拿起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包子,用玫瑰碾成的色彩,在包子上涂上了粉扑扑的笑脸。继而她缓缓告诉我:“如果没有烫人的高温水汽,如何卓越?为挫折画上美好吧,孩子!”

  回到房间,我心如清泉灌注,凉爽而宁静。是啊,若不带上感激之心,若不扛住高温,又有谁知晓这小精灵肚里万般缠绵的清甜滋味。

  失误诊断

  纵观全文,故事讲述清楚,语言通顺自然,结构安排也较为合理,就是读来缺少了几分吸引力。据此,本文最后评为二类下等文。细细探究,失误主要表现在叙述方式上。也就是说,考生只懂得讲述故事情节,不会巧妙地表达。就文章而言,失败之后的心理、制作包子的过程、蒸煮包子的情景以及包子出笼时的画面,均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可考生不是一笔带过,便是寻常叙说,几乎看不到一个精彩的细节描写。

  升格时若能重点刻画好两个细节,效果自然会不同一般。一是借人物细微的神态反映内心的波澜。开篇时可以用“卸下沉重的书包,我瘫软在书桌上”之类的句子,来反映自己的失落,也可以通过“奶奶笑了笑,轻轻拍了拍我的肩”之类的神态,来引出自己走出失落的过程。这种刻画越是细腻,情感的波澜就会越显曲折,越显动人。二是用人物细腻的动作来展示情节的美好。就这篇文章而言,制作包子的过程是全文的闪光之笔,一定要细细雕琢。如制作包子的过程中,若能用“轻捏开口,迅疾一旋,一朵包子尖如盛绽的莲花”之类的句子,来展示奶奶的熟练动作,更会让人赞不绝口;最后包子出笼的画面,更应该调动比喻、拟人等修辞,引入“竟然像一位位豆蔻少女,亭亭玉立”之类的佳句,形象地展示包子历经磨难之后的风采。有了这么两个出彩的细节,文章自然会有化茧成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