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优秀作文如何

作者:王海风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一、开宗明义法

  我们知道,考场作文最忌晦涩难懂。梁启超曾说过:“文章最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易动人。”优秀的考场作文,绝对不是阅卷教师看了三四遍而不明所以的文章。因此,最好在开篇就扣住原材料,明确文章的主旨。需要注意的是,开宗明义法不宜长篇累牍,应该迅速入题,否则会造成头重脚轻。

  片段示例:如今数码相机已经十分先进,人们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照片。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胶片相机,不顾一卷三十六幅的胶卷几十元的高昂成本,与暗房里费心劳神的冲洗过程。这是为什么呢?正是由于这种种麻烦逼着摄影师在按下每一次快门之前,都能够仔细深入地观察被摄物体,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张逐渐显影的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记忆。(2014年高考广东优秀作文《用心观察与记录》)

  运用点拨:尽管数码相机十分先进,但还是有人不顾“高昂成本”和“费心劳神”又重新拿起胶片相机,作者正是通过这个对比,既巧妙地扣住了材料,又用“都能够仔细深入地观察被摄物体,用心思考”顺势引出了文章的观点。

  片段示例:一个窗口,一幅画框,一份心境,一份雅致。窗口看景,雅俗闹静,由谁所生?缘于本人心境也。鲁迅先生曾说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亦是心境使然也。(2014年高考山东省优秀作文《窗·雅·心》)

  运用点拨:文章开头直接紧扣原材料,并引用不同人对《红楼梦》有不同的解读进行类比,然后直接得出“这亦是心境使然也”的观点,入题迅速。

  二、名言切入法

  语言生动优美或富含哲理,是考场作文的亮点之一,也是最能吸引阅卷老师的。如果在开头运用或者化用一些精彩的古典诗词、名句或是富含哲理的名人名言,既可以使文章显得流光溢彩,也可以彰显出考生深厚的文学涵养。需要注意的是,所引用的名言要切合主旨,切不可为追求语言出彩而堆砌辞藻,否则会给人以华而不实之感。

  片段示例:凤凰择木,非梧桐不栖;夕阳余晖,非西天不息;落英缤纷,非黄泉不止。世易时移,然老规矩不移。不知经历过多少个春秋,又不知体验过多少风吹雨打。老规矩从繁盛到衰败,又若凤凰涅槃重生。终究,老规矩就如古老的歌谣一样渐入人心,抽不掉,拔不得。于静默中赏遍这老北京古老的“绳墨”,于这纷繁芜杂的尘世间寂静,欢喜。(2014年高考北京优秀作文《我自静默赏绳墨》)

  运用点拨:文章开头几句就是化用诗词入文,读来令人耳目一新。用“凤凰择木,非梧桐不栖;夕阳余晖,非西天不息;落英缤纷,非黄泉不止”巧妙导入,使文章弥漫着古典文学的芳香气息,可见作者文学功底之深厚。

  片段示例:“云中谁寄锦书来?”如果李清照等的不是鸿雁,而是电子邮件,她还会写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样浪漫的诗句吗?时间如流水,“日新月异”这个词都赶不上社会迅猛发展的速度,而那些浪漫的感觉在这喧闹声中,不知不觉地消失了。(2014年高考辽宁省优秀作文《听听那冷雨》)

  运用点拨:这个开头的精彩之处,并不在于增添文章的文采,而是从这些名句中读出新意,以当代视角解读这些名句,妙趣横生。

  三、妙用修辞法

  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的语言优美,使说理形象。比如运用比喻,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可感;运用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给人一种排山倒海之感;运用反语,可增强文章的批判力度;此外,还有反问、设问、疑问等修辞的运用,也可以增强情感表达的力度。

  片段示例:山川没有行动的自由,却屹立千秋万载看尽生命枯荣;猛虎没有搏击长空的自由,却一生笑傲山林令百兽震惶;人心没有随心所欲的自由,却能够在规则的绳网中寻求超脱的可能。如果我们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规则和那些必须做的事,学会用乐观积极和灵活机变的心态去打开一扇自由之窗,那么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即便是处在这身不由己的红尘俗世之中,也可以求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大自在。(2014年高考上海市优秀作文《不自由中的大自在》)

  运用点拨:开篇运用了排比句式,并运用了起兴手法,由山川、猛虎推延到人生,准确生动地点明了在不自由中寻求大自在的方法。排比句的运用,使得文章气势磅礴、力度陡增。

  片段示例:生命轮回,人生苦短,青春年华转瞬即逝,一生能有几度辉煌,几度潇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你可曾想去勇闯一片天地,为生命博得一片彩虹,让漫漫人生路焕发光彩?你可曾想为青春立碑,为生命作传,采撷一片灿烂的阳光?(2014年高考江苏省优秀作文《为生命采撷一片阳光》)

  运用点拨:这段开头,多处运用了疑问的修辞,无不在叩击着读者的心灵,并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相比于叙述的语气,运用问句更有利于表情达意。

  四、营造意境法

  这种手法多用于记叙文或抒情散文。可以运用一些特定的意象,营造某种令人神往的意境,使读者如身临其境,给人以精神慰藉。这种手法还能使文章的语言优美灵动,没有犀利的批判,没有严谨的论证,却能使人如痴如醉。

  片段示例:梦里江淮,十万烟火缠绵。仿佛一篇典雅华丽的汉赋,江南的梦藏在百转千回的诗词歌赋中。在精神上,它是一座优奢而写意的城池,玲珑且丰美。几年离索,终难刻成旧时花落的季节。青石板铺成心中的黛色画卷,那泼墨的十里长廊,永远驻足心田之上。雨送微凉,荷塘风起。月浅灯深,醉卧古藤荫下,吟唱一首笙歌婉转。(2014年高考辽宁省优秀作文《你在看孤独的风景》)

  运用点拨:文章一开始就以“梦里江淮”开启全文,并用“青石板”“十里长廊”“雨”“荷塘”等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江南特有的意境,美不胜收却又蕴含淡淡的忧伤,为下文古城和传统文化遭到破坏蓄势。

  五、设置悬念法

  开头设置悬念,主体部分解开谜团,从而让读者欲罢不能。说到底,这种手法就是“故弄玄虚”,特意制造某种气氛或抛出某个疑问,使文章引人入胜、波澜起伏,使读者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技法多用在记叙文中。

  片段示例:我纳闷了,为什么那只狐狸看见我不跑了?回想以前,它离我还有好几百米时就开始夺命狂奔。可如今呢?似乎在那里朝我笑。我怒从心起,纵身一跃,却还不到三米!那只狐狸似乎笑得更得意了。我再一跃,这次居然不到两米!我可是百兽之王啊!为什么会这样呢?三年来,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气喘吁吁之中,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三年前的那个夜晚……(2014年高考甘肃省优秀作文《百兽之王堕落记》)

  运用点拨:文章以“百兽之王”跳跃受阻、受到狐狸嘲笑为开头,设置了两个悬念:一是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二是“三年前的那个夜晚”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不但是“百兽之王”的困惑,也是读者的疑惑。这样开头,瞬间就抓住了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心理,达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六、故事导入法

  这种技法,通常是讲述一则小故事,顺势说明某个道理,或者引出某个话题。其好处就是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并且读者在欣赏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往往也会思考蕴含其中的道理。需要注意的是,故事要短小精悍,不必做到前因后果兼备,只作提纲挈领式的陈述即可。

  片段示例:驴子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中,在井中痛苦地哀鸣。主人想尽一切方法都未成功,无奈准备将其填埋。于是找来邻居们向井里填土,但奇迹竟然出现了。随着枯井中填埋泥土的增加,驴子学会将准备埋它的泥土当成了向上攀爬的垫脚石,最后成功地逃出了枯井。跟驴子一样,我们每个人也都会面对人生的空谷。不同的是,有的人视其为悬崖,止于此岸,一生碌碌无为;有的人想到修栈道、架桥梁,化砒霜为蜜糖,最后成就卓越。用一种化砒霜为蜜糖的姿态跨过苦难,让绝望的生命来一个华丽的转身。(2014年高考福建省优秀作文《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运用点拨:开篇引用了一则驴子借泥土逃生的故事,既引出了文章的观点,又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作为文章的论据来佐证观点,可谓是一举三得。

  七、先破后立法

  先陈述一种观点,再加以批驳,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表明(或论证)自己肯定的论点,这就是先破后立。其长处是:在论证正面论点之前,先将与之对立的观点驳倒,这就为正面论点的论述扫清了障碍,更能突出自己的观点。

  片段示例:有人说:如同生命注定死亡,我们的青春也终将褪色。然而我却说:“我们的青春永不褪色,哪怕是死亡降临的前一秒。”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青春非指青春期,抑或是年轻漂亮的岁月,它是一种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它并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如爱因斯坦,即使年老,却仍能和孩子们天真地打成一片,仍能做出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奇怪表情。这样的他,有谁会说是一位暮气沉沉的老人,又有谁能说他的青春已经褪色?(2014年高考江苏省优秀作文《青春永不褪色》)

  运用点拨:开篇先提出别人的观点“如同生命注定死亡,我们的青春也终将褪色”,然后用“我们的青春永不褪色,哪怕是死亡降临的前一秒”进行驳斥,再在自己观点的基础上,诠释“青春”的内涵。先立后破之中,凸显自己的观点,明确而坚定。

  片段示例:人创造了社会,所以什么样的社会取决于人。有人说这个社会需要相互间的关爱,有人说是信任支撑着这个时代,但我觉得要将视角缩小到个人,我们便会发现个人的责任之于时代犹如灵魂之于人类,不可或缺。坚守责任,让生命变得厚重。(2014年高考重庆市优秀作文《心容诸子,坚守责任》)

  运用点拨:开篇先以两个“有人说”提出两个观点,继而以“但我觉得要将视角缩小到个人”陡转笔锋,提出自己的观点“坚守责任,让生命变得厚重”,在对比之中,使自己的观点显得与众不同。

  当然,文无定法。开头技巧还远不止这些,但我们必须明确,技法必须根据构思的需要来选择。有时,多种技法并用,更能增强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