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全人类的耻辱与伤痛

作者:王梅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南京,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手段,进行了长达40多天的血腥屠杀。30多万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被杀害。平民、军人惨遭屠戮,还有被野蛮对待的外籍人士都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这段血腥的历史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设立国家公祭日提醒我们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无辜平民被残杀

  85岁的夏淑琴腰上、后背和肩上还有三处“刺刀一样宽的”伤疤,这三条伤疤是刻在老人身上的南京大屠杀史。

  1937年12月13日,中华门东内新路口5号房子前,约有30个日本士兵疯狂砸门,房主哈国梁刚打开房门就被日本人开枪打死了。夏淑琴的父亲跪在士兵面前恳求,但随即被枪杀,房东太太上前质问也被打死。夏淑琴的妈妈抱着1岁的妹妹被日本兵从桌子拖出,杀害;两个姐姐也被日本兵奸杀;外公外婆被日本兵开枪打死。当时,年仅8岁的夏淑琴和4岁的妹妹藏在床上的毯子下面。日本兵用刺刀朝毯子乱扎,夏淑琴被扎中了三刀。

  那一天,夏淑琴姐妹失去了7个亲人,成了孤儿。夏淑琴家的悲惨遭遇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受害者的一个典型缩影。

  缴械军人被有组织的屠戮

  《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斯提尔是在1937年12月15日离开南京的,他在报道中称,他最后看到的是沿岸附近城墙前,日本人处决了约300名中国人。“那里已经堆起没膝高的尸体,从下关出城时,记者的汽车不得不从堆积了5英尺(约合1.5米)厚的尸骸上通过”。

  1938年1月3日,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记录了一个17岁中国男孩的证言:1937年12月14日,约10000名年纪在15岁到30岁之间的中国男人被带到轮渡码头附近的江堤杀害,其中3人死里逃生。这10000人中,大约6000人是士兵,其余是平民。

  外籍人士因保护平民被刺伤,幸存者因抑郁自杀

  面对当时混乱的战争和抉择,南京的一些西方侨民没有撤离,而是选择留下。在南京沦陷之前,这些西方人士组成了救助难民的民间机构。在大屠杀期间,这些人互相帮助,尽力保护中国难民免遭屠杀。为此他们经常遭到日本兵的殴打和刺伤。

  “1937年12月16日,日军在难民营里搜寻中国士兵,打算将一名被误认为士兵的中国平民带走。住房委员会副主任美国人查尔斯·里格斯一再对日军进行解释,结果被日军军官3次用刺刀威胁,并遭到殴打。”(出自《拉贝日记》)

  虽然在南京大屠杀中,24名在南京的西方人士无一人被害,但目睹大屠杀惨状后,很多人患上了PTSD(创伤后应激反应障碍)。美国传教士、南京国际安全区副主任乔治·菲奇回国宣讲南京大屠杀事实。“演讲中途,我的心一片空白。我想不起来自己在哪里,接下来要说什么。”作为当时金陵女子大学的代理负责人,魏特琳多次解救中国妇女,目睹受害者惨不忍睹的尸体。但她仍为不能解决所有中国人的痛苦而产生极大的无助感,患上了抑郁症。1941年5月14日,魏特琳在美国抑郁自杀。

  77年前,繁华的南京城沦为废墟和焦土,尸体成堆,血流成河。77年后,经过南京后代的多年努力,南京高楼耸立,车水马龙。从历史演变成记忆,伤痛刻在了这座城市的每一块砖石里,如同遇难者的眼泪和鲜血,渗入了每一寸土壤。

  【素材运用】在南京大屠杀中,无论是平民、士兵还是外籍人士,他们遭受了惨无人道的屠杀、虐待和毒打。活下来的人们,用亲身经历诉说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南京的伤痛,更是全人类的伤痛,让我们无法忘却。

  【适用话题】伤痛;历史;忘却;人权

  知识链接1: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溯源

  从1994年开始,江苏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号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拉响防空警报、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向几十年前惨遭日军屠杀的30万遇难者致哀,20年来从未中断。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

  2005年,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赵龙提交提案,呼吁每年12月13日举行国家公祭,由国家领导人参与公祭活动,同时还建议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升格为国家级纪念馆,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第三次递交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议案: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

  2014年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知识链接2:

  国家公祭鼎铭文及文化寓意

  鼎在中国传统中是国家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祭祀时重要的祭器和礼器。以鼎为祭,是国家最高规格的祭祀。国家公祭鼎就是以1933年出土的战国楚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习近平说:“我们设置这尊鼎,就是要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鼎高165厘米,口径132厘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鼎上颈部和两耳侧面纹饰以所在地南京市常见绿色植物的枝叶和卷云纹为图案元素,象征着绿色和平、生命重生。铜质底座部分铸有南京标志建筑城墙图案,象征首次国家公祭在古城南京举办。鼎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圆睛张目,粗犷有力,象征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铸鼎记事,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4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就有夏禹铸九鼎以象征九州的传说,此后青铜鼎成为国之重器,鼎上的铭文记载了各个时代的重要史实。国家公祭鼎鼎身正面篆刻160字铭文,用魏碑书写;反面篆刻国家公祭日的记事文,287字,用小楷书写。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跟帖:

  @廖保平:南京大屠杀事件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并称为二战史上的三大惨案。前两者都有了国家级的纪念。虽然我国在卢沟桥等一些抗战遗址修建过纪念馆等设施,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世纪80年代才建成,却不是国家级的,也没有很高的国际影响。这么多年过去了,是时候该以法律的形式,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了,这既是对逝者的安慰,也是对生者的警醒。

  @日本小学教师松冈环:在日本长崎,每年都有纪念原子弹受害者的纪念日,日本的总理大臣都会参加纪念仪式。作为中国的第一个公祭日,特别是在战争的受害地,按理说日本总理大臣也应该来,但他没有来,中国这次举行公祭向世界告知历史,我认为有深刻的意义。

  @学生代表孙文捷:警报拉响的时候,我的心情非常沉重,1937.12.13,还有三十万这些数字,都是先辈们用白骨和鲜血所堆砌而成的,它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数字。我们要把这段历史深埋在自己的心里,作为自己以后工作的动力,好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