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的家庭读书会

作者:柯玲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牛津是一座大学城,很多人一直执着地保持着阅读纸质书的习惯。在牛津的日子里,无论乘汽车还是坐火车,总能看到有人在读书。

  最让我惊奇的是我的房东。某日,她告诉我,晚上家里要来客人搞读书会活动,我以为自己听错了,便问道:“什么会?”“读书会。”我随即问了一连串的问题:“成立多久了啊?”“一来牛津就搞了,近10年了。”“是几个家庭组织起来让孩子们一起读书吗?”“不是,跟孩子无关,是我和几个朋友,我们自己读书。”“你是组织者?”“当然。”“今天读什么书?谁推荐的?”“《毒木圣经》,我选的。”“成员要缴费吗?”“NO。”“你作为组织者有酬劳吗?”“NO。”“有管理者?要汇报吗?”“NO。”“你有活动记录吗?”“NO。”

  房东是一位全职家庭主妇,我确实曾看到她家务忙碌之余喜欢蜷缩在沙发一角阅读,也听她说过去图书馆,但我真没有想到她还是读书会的组织者。房东选书也颇有眼光,《毒木圣经》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芭芭拉·金索佛的一本世界性的畅销书。

  每年2月,是牛津最寒冷的时候。那天外面特别冷,路上的积雪几天未融化。房东开了暖气,又生起了壁炉,火烧得旺旺的。读者们如约而至,一共来了两位男读者,一位女士因孩子生病未能参加。房东准备了温馨而简单的晚餐。晚上7点30分左右读书会开始了,房东给每人斟了点红酒。我这才注意到,平时有点不修边幅的房东,今天似乎特意修饰了一番,完全是谈吐优雅的知性打扮:戴起了眼镜,头发由马尾改成披肩,甚至戴上了首饰。几个人就这样围炉而坐,放松地倚着沙发,轻声交谈着,或端起地毯上的酒杯呷上一小口。

  他们从小说的情节构架谈到人物形象,又谈到故事背后的社会根源、文化冲突……各抒己见,但无一引经据典,一起分享作品中自认为美好的东西。我心中产生了一种抑制不住的感动,这种感动不是作为教书匠看到有人读书时的欣慰,而是因为意识到读书在英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位置,进而对英国文化中那种根深蒂固的东西的敬意和震惊。

  我后来也和牛津的同事聊过读书会的事,他们说这在英国很常见,在牛津更是普遍,这是很多英国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素材运用】在英国牛津,阅读不仅是学生、专业学术人士的活动,而是一种生活的常态,甚至是家庭主妇们的消遣,这才是真正热爱读书的表现。精神生活充盈,生活又怎么会乏味呢?试想,青灯只影清茶一杯,或三五好友围炉而坐,手捧一册,或细读慢品,或高谈低辩,那是何等的惬意与诗意——至少,比麻将桌前的鏖战更对得起生命。

  【速用名言】

  1.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俄国文学家 托尔斯泰

  2.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国思想家 歌德

  【适用话题】习惯;读书;生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