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快乐的早晨》:关于灵魂自由的故事

作者:未知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作者简介:伊凡·克里玛,捷克著名作家。1931年出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人家庭,10岁时随父母被关进纳粹集中营,在那里度过三年时光。他所有儿童时代的同伴都死于毒气室。这段经历使得克里玛在之后的创作中始终带有自己独特的视角。1956年,克里玛毕业于布拉格大学文学语言系,在一家出版社任编辑,同时开始小说和剧本的创作。1968年,克里玛应邀去美国一所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后,他谢绝了朋友们的劝告回到捷克,随即失去了工作。为了生计他做过救护员、送信员、勘测员等工作,同时作为自由撰稿人写作。有20年时间他的作品在捷克完全遭到禁止,只能以“地下文学”的形式在读者中流传。他延续了捷克自卡夫卡以来的文学传统,以冷调的幽默面对祖国捷克的真实生活,处理人们生存处境的尊严问题。代表作有小说《我快乐的早晨》《爱情与垃圾》《被审判的法官》《我的初恋》《我金色的贸易》《等待黑暗,等待光明》等。

  作家名言:只要熬过来,不幸的经历总是值得的。——伊凡·克里玛

  在这个时代,写作对我来说已成为使一个人仍然能够成为人的最后的场所。——伊凡·克里玛

  名人荐读:从克里玛的小说中,我们能够感觉到日常生活的基本氛围,个人的具体的梦想、痛苦、愉悦或种种困境。所以,他的作品提供了一个生活化的记录。——作家 格非

  伊凡·克里玛和昆德拉的作品都在回答人们“怎样生活”这一问题,所不同的是,昆德拉喜欢哲理的议论,克里玛则更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或者说,克里玛是站在生活的背后,是一个记录者,而米兰·昆德拉则站在生活的表面,是一个批判者。——《世界文学》副主编 高兴

  读克里玛的作品,需要一个字、一句话地去阅读它、理解它。但即便是草率的阅读,也已经给了我一种非常强烈的震动。由于他多少打上了奥斯维辛的印记,我自然而然地也会把他的作品读解为对伤痛的一种揭示,那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伤痛。——作家 陈晓明

  作品简介:《我快乐的早晨》作于1978年,它采用一种散漫的结构,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长度里,叙述了七个独立的故事。“我”失去了工作,混迹于社会底层,干过鱼贩子、护理员、建筑工等活,通过“我”的视点,小说勾勒出一幅世俗社会的众生相:黑市商人、护士、经理、牧师、店员、教授……各色人等,面目不一。克里玛以他一贯的从容和平静表现了极权制度对生活的扭曲,以及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人们所面对的悖谬。但作者笔下的世俗生活却又显得自在而生动,处处可见他对这种根植于波希米亚文化土壤的生活的理解和思索。

  作家轶事:我不会离开祖国

  昆德拉的业绩和声誉与流亡是分不开的。相反,克里玛在国家危难面前却选择了留守。对于自己的决定,克里玛借《我快乐的早晨》中的主人公之口做出了解释。当女主角问“你为什么不离开这儿”时,男主人公答复:“因为这是我的祖国,因为这儿有我的朋友,我需要他们正如他们需要我一样。因为这儿的人和我讲的是同一种语言,因为我愿意继续写下去……对国外那种自由生活,因为我没有参与创造它,所以也不能让我感到满足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