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失败作文:考场作文意外情景应对策略

作者:苏梦琪 李勇军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在考场上那种特定的紧张气氛等作用下,写作文时,容易出现不少意外情景:面对考题,脑子杂乱,思路凌乱,一直找不到下笔的地方;文章写到一半时,才发现选材与主题不符;或者,写着写着,觉得自己没有东西写了,离字数要求还差一大截;再或者,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半,而真正该写的东西还没有写……这样就容易出现半截作文、文章字数不够、内容枯燥、文章偏题等情况。考场中,若不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写出的就是失败的作文。

  虽然这些意外情景,不一定每次考试都会遇到,也并非每个同学都会遇到,但一旦出现,就是致命性的。以防万一,我们平常就应当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样,再加之考场上的沉着应对,定能不急不躁,扭转乾坤,把作文写好。

  一、避免半截作文

  顾名思义,所谓“半截作文”就是写了一半的作文,作文没有写完,没有成篇。之所以出现“半截作文”,一是写作时间不够用,二是思路出现堵塞。

  1.考场作文时间不够应急技巧

  考场作文时间不够,这是在考场上写作常见的情景之一。时间不够时,可以这样做:先写一个好的开头,直接点明题旨,中间段落来不及说尽述详,那么就写出大略的意思,最后在结尾部分,采用概括的形式进行点题,使之与开头照应。这样也就可以使“损失”降到最低。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答卷时合理安排好答题时间,给作文留出足够的时间,这样才能从容地完成一篇佳作。

  2.写到一半卡壳应急技巧

  写到一半,突然出现卡壳,即思路出现堵塞,这也是考场上写作的常见意外之一。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不妨先停下笔来,回头看看作文命题,看看自己的立意以及已经写下的内容,将自己的写作思路重新整理一番,从而最终将思路梳理清晰;然后根据已经写完的内容,并结合整理后的思路,选取新的素材,恰当安排材料,顺利完成全篇。

  磨刀不误砍柴工。最好在写作前,拟定一个写作提纲,而且尽量将提纲细化到具体的层次直至具体段落的要点上。这样,真正写起来,我们就有章可循。即使在写作过程中一时出现了卡壳的情形,只要看看提纲,也能及时让写作思路流畅起来。

  二、避免字数不够

  有时候,立意也很好,取材也不错,可是,写到半路,自己竟然发现,虽然能把文章写完,可是文章的篇幅不长,字数达不到要求,比如说现在初中考场作文大多要求是600字左右,有时,却往往只能写四五百字。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

  1.灵活变换

  同样的文字,不同的布局形式往往也会有不同的长度。本来一段可以写完的,特别是那些排比句或写景的句子,变换成诗行,每句一段。还有,将本来可以放在一个自然段里的对话分作几个自然段来写,比如说每个人的话都作一段,将对话描写方式改成竖式排列。事实上,这样的变换,往往还会给文章带来一种错落的形式美。

  片段示例:

  好友来到我的身边,安慰我:“你不要这样自暴自弃,你绝对有能力爬上来的呀!”

  听到这,我的语气有些冷冰冰,说:“你别在这里‘发慈悲’了,我不需要你如此嘲笑!”

  可好友不为我所动,而是信心足足地说:“你自己好好想想,第一是人,倒数第一也是人,你看哪个更风光,哪个更荣耀?”

  你看,这几段文字这样竖着排列,既避免了横式排列的混乱,而且显得条理清晰,现场感极强,很好地增加了篇幅的长度。

  2.巧妙添加

  添加结构。一篇文章,除了文题、正文外,还可以有题记、小标题、后记等。适当添加这些结构因素,也能很好地弥补字数不够的毛病。例如:

  童年是一首忧郁的诗,赤诚却不明媚,美丽而不美好,有时甚至是羞于见人的,却让每个人流连忘返。——后记

  这里就采用添加后记的形式,对文章的主旨进一步点明。如此重申,不仅不显得重复啰唆,而且增加了结构的形式美。

  添加内容。比如描写人物时,对人物的动作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肖像细节、神态细节等进行描绘,一方面既能突出人物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增加字数。再比如添加优美的景物描写,既能很好地渲染事件发生当时的气氛,烘托人物活动的场景,也能很好地增加字数。例如:

  一百元假币又回到我的手中,我悄悄地把它撕碎,然后揉成一团,在回学校的路上,扔到一个垃圾堆里。这个时候,一种轻松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个片段事实上写的就是一个动作:我把一百元的假币扔了,可是,由于添加了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这个动作就得到了非常具体的再现。

  三、避免内容枯燥

  文似看山,喜不平。内容枯燥的文章,往往就会显得死气沉沉,令人厌读;可如果写得有起伏,叙事节奏有变化,则往往会在文章主旨得到更好表现的同时,还有引人入胜之效。

  1.设置悬念

  所谓悬念,就是人们对事情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在叙事时,就可以借助于人们的这种“关切”心情,设置问题,摆出矛盾,制造波澜,让读者急于知道结果,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例如:

  “咚咚……”

  还没走进教室里,就听见从教室里传出一阵阵的鼓声。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样的开头就是一种设置悬念法:采用先声夺人的形式,先写教室里的声音,然后交代教室里发生的事情,制造悬念,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调整叙述顺序

  常用的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我们可以将顺叙改为倒叙:将事情的结果放在开头写;我们还可以在顺叙的过程中,妙用插叙,从而使事情的发展过程波澜迭起,富有节奏,呈现一种摇曳多姿的情形。

  片段示例:

  我知道另一个人也拥有那样的笑。在看着我狼吞虎咽时,在陪送我仰望星空时,在给我讲述往昔岁月时,她也会露出那样的笑。古铜色的脸,如沟似壑的皱纹,神采奕奕的眼睛,微微凹陷的唇,构成一个甜美的笑。没有笑靥秋波,依然打动了我的心。那是曾经美丽过的外婆的笑,那是最爱我的人的笑。

  这里就运用了插叙,由眼前的笑想到了外婆的笑,从而补充交代了相关的内容,引出对外婆的回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好地彰显了文章的主旨。

  3.改变人称

  常用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这三种形式,它们各有各的特点:第一人称,亲切、自然,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客观、不受时空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在写作记叙文时,我们不妨多采用人称变化,特别是思想感情发生变化时,将第一人称转换为第三人称,将第三人称转化为第二人称,从而进一步丰富文章内容。

  片段示例:

  初三的课程紧,原来话很少的我和妈妈话就更少了,但我还是希望多和妈妈说说话,谈谈心,可连着两个周末,我抽空找她,她都说没空;就连午饭,她也可以为了生意而不顾。

  妈妈,您知道吗?语文老师曾问过我们,最美好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我的回答是和家人在月光下漫步,那是因为,我记得,暑假的一天晚上,你骑车带着抱着一床被子的我,我没坐好,掉下来,趴在被子上。那一刻,月光下的你,笑得十分开心。

  在第三人称(她)和第二人称(你)中灵活变换,既丰富了文章的叙述手段,又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一举两得。

  4.抑扬结合

  抑,是抑制,是对人、对事的贬低,情调低沉;扬,就是表扬,是对人、对事的赞扬与肯定,情调高昂。抑扬之间,是人物的情感变化,也正是在这样的变化中,叙述富有波折,从而更好地突出所要表现的内容。

  片段示例:

  妈妈听了我的哭声,也走进我的小屋:“哎呀,就这事啊,至于这样吗?爸爸妈妈这段时间特别忙,还真给忘了。这样吧,今晚,给你过生日!”

  听到这,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我一下子破涕为笑了。

  ……这个夜晚,我的生日依旧过得很热闹。只是,我明白了,只有多作交流,才能促进沟通和理解。如果一味沉默,我和爸爸妈妈又怎么能互相理解呢?

  在这里,作者采用的就是先抑后扬的手法,重点写了今年生日所发生的情景:从期待到兴奋,再到失望,到怨恨,再到高兴,心理起伏多次,画面感极强,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也更好地推出了主题:“我”多和父母交流才能相互理解。

  5.着力渲染

  所谓渲染,指的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突出所写的人、事、景、物的特点而进行的反复铺陈,详细描写。渲染得好,能达到集中、完整、强烈的效果。

  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突出人物的心理。比

  如“天阴沉沉的,我的心也阴沉沉的”,就是用阴天来渲染自己的心情不好。

  运用心理描写,突出人物的感受。把在不同时期人物的心理变化写下来,能使事情富有曲折性,掀起波澜,增加文字的感染力,更好地吸引读者,感染读者。

  片段示例:

  听到这,我猛然记起了老师昨天留的“作业”,心也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脑子也马上清醒起来。老师叫了一个同学的名字,不是我!不过,这一声也吓得我冒了一身冷汗。我在心里默念着:“不要提问我!千万不要!”老师又叫了一个同学——不是我!老天,您待我不薄啊!老师接着又提问了好几个同学,我的心也稍稍放松了些。这时,老师说:“再提问一个问题。”我又紧张起来,觉得不幸的事情要发生。果然老师叫到了我,并问了我一个非常难的题,我一时回答不上来。

  这一段中,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心理描写比较详细,而且富有变化,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自己的感受,使叙述过程也显得一波三折,生动,给人以很深的感染力。

  6.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常见的几种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叙述事情的过程中,一般以叙述和描写为主,但是为了使叙事富有波澜,我们也可以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这其中,又以叙述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最为常见。

  片段示例:

  珍藏一份记忆,不管是辉煌的,还是羞涩的,不管是你崇尚的,还是你厌烦的;它毕竟如一条千年万年不变的藤萝结满了你的历史的故事,给你一份对往事的回忆,给你一份有关成长的记忆。

  这一段,在前面叙述的基础上采用议论,点明珍藏一份记忆的作用及影响进而揭示文章的主旨,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四、避免偏题

  主题是作者见解的体现,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是材料和结构都需要体现的中心。不过,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或因理解不当,或因无视限制,或因详略不当,会发生偏离主题的情形。这时候,最需要做的就是及时“拨乱反正”:一是调整行文方向,改变原来不符主题的行文思路,改换成能体现主题的行文思路;二是修改行文,在文章显眼处,特别是起承转合的地方替换成点题的词句段,在文章的空白处添加点题句,特别是在结尾处点题,通过言简意赅的句子,总结全文,点明题意,提示主旨。

  片段示例:

  品味季羡林,你会明白建立最好的自己,才能建立更好的未来。

  品味季羡林,你会明白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品味季羡林,你会明白什么叫问心无愧。

  总之,品味季羡林,你不仅能品读到他的人生智慧,更能从中汲取力量,让自己更好地把握好人生,从而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如此语句,不仅很好地点题,而且它们能支撑文章的结构,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达到一种简洁明快的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