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人生的常态和异态

作者:丁建顺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孔子说四十不惑,语境应该是2500年前的农耕社会。那时先民的活动空间不大,信息来源有限,娱乐单一,活到四十已过大半辈子,什么世态炎凉都见过,可算活明白了。然而当下不同,现代社会精彩纷呈,光电声色令人目眩。四十岁还只是人生大戏的开始,事业、爱情、奋斗目标等等都需要重新定位。古人四十不惑,那是常态。现代人四十大惑,此为常态,亦为异态。许多人读贾平凹先生的《废都》时看到情色泛滥,实质上他描写的是人到四十时忽然失去方向感的窘境,那大约是许多男士在这个年龄段的真实写照。

  我也经历了四十不惑与大惑。我没有如贾平凹笔下的庄之蝶般四处猎色,而是特别想发财,赚上个百千万亿,一夜变成圈子内的首富。人生大抵都有自己活动的圈子。我那时圈内的朋友主要是书画或收藏爱好者。我看搞书画的朋友大都生活清苦,在没能卖出作品前连好点的笔墨纸砚都买不起。而搞收藏的则不同,他们言辞吞吐形迹诡秘,动静不大却以成捆的现钞交易,这令我非常神往。我在某些场合流露了想搞收藏的心迹,很快有神秘的高人介绍更神秘的高人与我认识,向我灌输投身收藏的光辉前景。那三年不开门,开门吃三年的说法让我怦然心动。我怀着忐忑与向往开始了收藏,历经许多次压抑着激动的讨价还价后,在较短时间里收进了元明清各朝的青花、粉彩、斗彩、釉里红等不同造型的器物。看着工作室内满地的官窑瓷器,我那感觉就是一个世界级的富翁。我只要随意取一件送拍卖行拍卖掉,那钱款足以让我在风景绝佳处买一幢豪华别墅。我知道收藏品交易的潜规则,那都是现金往来的,为此还买了只很高级的牛皮拷克箱准备装赚到的大钱。

  忽然传来工作室所在地要搬迁,决定从收藏品中选一件送去拍卖,拍得巨款买幢房子任意使用。我取件姿色上佳的瓷器送上海有名的拍卖行。那接待员的态度是可想而知的,他让我去鱼目混珠的拍卖行碰碰运气。这下激醒了我,请来专家鉴定,结论全是仿品。痛定思痛又哑然失笑,这些瓷器若能卖得高价,那高人何不自己赚那大钱?

  拜书法家洪丕谟先生为师后更多接触到书画家和收藏家,也听到更多的奇事逸闻。我决定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闻知,写一部以收藏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如仅仅揭露收藏界的内幕,那境界还停留于写传奇讲故事的层面。又经多年积累,在细读《上海文博志》和所有相关书籍,特别是获知周围朋友搞收藏均吃过药,前辈中还有人为此搞得家破人亡时,小说的主题和内涵逐渐丰富起来。有朋友请我去浙江德清做客,很惊讶地发现那里也有一片叫做余英坊的街区。待我了解到上海叫做余英坊的那条弄堂与德清余英坊原为同一主人所有,待我知晓其曲折的人生故事后,我构思中的《收藏家》面目渐渐清晰起来。

  仅仅讲述一部家族史是单薄的,唯有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中描绘才能凸现其丰富和立体,于是我选择从1930年代开始叙述,那是中国社会最动荡的时期。故事的人物、空间和时间确定后,我还得为小说寻找一个灵魂做依托。在比较了京派与海派收藏风格,我发现前者以收藏文化研究学术为终极目标,而后者以收藏艺术期待增值为主。目的各不相同,然而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却是相通的。真是这些志士仁人历经数代人的集藏和捐赠,才让上海成为中国文物收藏的半壁江山。沿这条主线叙述也是可以的,但我尚不满足平铺直叙。待我综合出收藏家的特征:败家子——失意人生——个性乖戾——成功的收藏家,那人生的悖论清楚地呈现于案头。如果说我参与收藏吃药是酝酿此小说的起因,正因为具备了独特的体验,了解了收藏家的常态和异态后才获得写作此书的全部素材。

  与朋友议论现实主义写作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认为将其结合入超现实写作较为可行。我在此书写作中作了一些尝试。又因研究收藏这个题材,我感知乱世收藏的真货居多,而盛世收藏的大都是赝品。这仅仅是一家之言而已。

  于华政集英楼/2013年3月

上一篇:收藏家(二)     下一篇: 文体实验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