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者:王大智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原题回放

  生活中不乏台阶,天天要登的楼,旅游时要攀的山……台阶使人更上一层楼,一览众山小,台阶使人极目楚天舒,望尽天涯路。台阶也可使人自顶点回归原点,思索源头、开始、出发,品味人生。台阶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请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定内容。拿到一个作文题,可能诸多与“台阶”有关的内容一下子汇聚到了大脑中,上台阶、下台阶,实的台阶、虚的台阶,学习的台阶、生活的台阶,有形的、无形的“台阶”蜂拥而至,这时我们就要对这些材料进行梳理、归类、比较、过滤,选择那个最令自己动心,最乐意去写,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想掏心窝,毫无保留地倾诉的那个话题,那也是读者最愿意读,最易形成共鸣,最易认可的话题。

  定文体。虽说文体不限,但明确好一种文体很重要,否则会导致四不像。因此,在想到内容后要选择合适的文体。比如回忆自己攀某个台阶的过程的艰难、不易乃至快乐,可能适宜于写记叙文。比如想到若干人攀登“台阶”的勇毅,要表达不畏困难,勇于登攀这样一个观点、一种态度,那适宜于写议论文。然后自己还可迅速地在脑海中“自我辩论”,优中选优,明确写哪种文体更快捷,更顺手,甚至写来更酣畅。先撒一张大网,然后不断收拢网口,抓其中活蹦乱跳的那条大鱼。

  定思路。明确一种文体,如写记叙文,那就让台阶更加具体化,这个台阶可能是一个个困难,如闷声不敢发言,到言而嗫嚅,到落落大方,甚至口若悬河,其间自己内心的挣扎、同学的嘲笑,甚至家人的失望,继而老师的鼓励等,都是前进中的一个个台阶。还可写自己的读书,课内书、课外书,文学书、哲学书,助你成长,推你成才,这一个个将你从懵懂少年引导成知书达理的青年的“台阶”,这样一个大体思路就出来了。如写议论文,还可从反面立意,写不攀台阶、量力而行攀台阶、攀上台阶后回望台阶,甚至写怎么下台阶。比如贪官,每天都大踏步攀台阶,不择手段地攀台阶,攀只有一个人赏风景的台阶,攀高处不胜寒的台阶,最后攀成海市蜃楼,美丽而虚幻,终致坍塌。于是思考,为谁攀台阶,和谁攀台阶,攀怎样的台阶。总之,思路清晰了,写来酣畅。

  原文再现

  台 阶

  □江苏省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八(3)班 倪承旭

  暑假里,我和一群伙伴一起到琅玡山旅游。(①

  开门见山。平实的叙述,为后面情感的点燃蓄势。)

  初到山脚下,抬头仰望,四周云雾缭绕,整个琅玡山仿佛都被它遮住了。望着那似乎数不清的台阶,我们一行人征服山顶的心完全被点燃了,开始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攀登。(②情绪一下子就被点燃了。不过,这里应有如何“立誓”等的语言描写,让情感之流掀起更大的波澜。)

  脚下的台阶高而陡,表面凹凸不平,棱角分明。一步,一步,再一步,才爬了大约五十步的样子,我们一行人就已经气喘吁吁,不服输的我们继续前进,终于累得不行了。“怎么还不到?唉,累死了!”敏说道:“不管了,我爬不动了,我不爬了。”敏的离开使我们士气大减,接着浩和悦都走了,“蛋壳”组合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走,还是不走?望着前面遥不可及的峰顶,再想想自己的初衷,我毅然继续往前走,不仅为了自己的初衷,更代表着“蛋壳”组合的荣誉。(③这里面的人物对话乱了一些,应作一个梳理,梳理之后使这一节本身具有波澜,而与整篇文章合起来,又形成连贯的波澜,这样既自然,又引人入胜;同时要融入细节,写行走的艰难。)

  一步,一步,再一步,杯子里的水已经所剩无几了,背后湿漉漉的,头上汗直流,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不行了,实在熬不住了,我慢慢地挪到一棵树下喘气。(④应该再加入细节,写自己攀“台阶”的不易。)

  休息一会儿,我又继续跑。跑得好艰难啊,不知歇了多少次,“南天门”终于到了。我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跑到山顶,此时我的心胸和视野一下子变得无限宽广,脚下万丈深渊,远处群山绵延,尽收眼底。此时,刚好日落,天地间一片光芒,远处的山峰与金色交相辉映,显得灿烂辉煌,蔚为大观。一切的艰难在这时候都值了!我用力地吼叫了一声,脸上洋溢着微笑。(⑤不要光写自己,攀山路上肯定有许多游客,比如有没有挑山工,比如有没有幼童,他们是不是显得“身轻如燕”或“意志坚定”,他们是不是给你攀“台阶”一些力量或启示,这可能就是文章又一道诱人的波澜。)

  虽然我现在登到了峰顶,但我知道前面还有更高的山等着我去挑战,等着我去征服,同学们,跟着我一起告别山脚!(⑥要修改,使之与“台阶”扣得更紧,深化主题。)

  诊断报告

  确定了写作内容后,就要思考怎么写。当然殊途同归,但既然有个过程,就忌平铺直叙,而应该力求写出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做人贵直,作文贵曲”,著名作家曹文轩也向我们密授机宜——学会折腾。折腾就是要让过程出现意外,人物的喜怒哀乐不断变化。这样读者的心也跟着变化,就被默默地吸引,所以我们要写出波澜,要放大波澜。比如开始朋友都兴奋地登山,后来有人爬不动,退缩,这是一波;而别人退缩,“我”不退,这又是一波。而“我”后来竟也英雄气尽,有放弃之思,这又是一波;但“我”怎么又有力量源泉的,应该回忆爬山过程,作具体的描绘,如“我”攀山走不动时看到七十多岁的老人爬得很淡定,就一下子力从心生。建议作者把目光扫描到其他攀山人身上,再掀一波。这样波澜频现,既自然又合理,就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在紧张、舒缓的更迭中看到一个不畏艰险,勇攀台阶的勇者形象。

  升格文章

  台 阶

  □江苏省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八(3)班 倪承旭

  暑假里,我和一群伙伴一起到滁州旅游——爬琅琊山。(作者平淡的叙述,让你都看不到登山者的情感,更看不清此时情感的浓淡,姑且借用数字表述,其情感值几乎为零,这是情感的起点。)

  初到山脚下,抬头仰望,山四周云雾缭绕,我们仿佛入了仙境,头脑中顿时浮现出腾云驾雾,降妖除魔的悟空,我们仿佛仙人附体,浑身是劲,征服山顶的心一下子被点燃了,一个个初生牛犊都立下了誓言:不达山顶不罢休。耶!(作者的情感已经悄然变化,我们看到情绪饱满、斗志昂扬的小伙伴们,特别是誓言的庄重与“耶”的活泼交织在一起,更让我们体味初登山时情绪之浓郁,可以说,这时情感是在一个较大值。)

  一步,一步,再一步,才爬了大约五十个台阶,我们一行人就已经气喘吁吁,有人喊:“怎么还没到?唉,累死了!”敏说:“不管了,我不走了,你们有本事你们爬吧。”说完,敏就像没一堆肉,瘫在了一旁。敏的离开使我们士气大减,没走几步,浩和悦都说“拜拜”了,“蛋壳”组合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像海潮来得迅猛,也退得急速一样,热情顿时减弱、降低。)

  走,还是不走?望着前面遥不可及的峰顶,我犹豫了,再想想我原来的誓言,我突然又来劲了,我不是易碎的蛋壳,我要代表“蛋壳”组合将荣誉的桂冠戴在琅琊山的顶点。(情感如波浪在翻动,最后掀起浪花,将情推向一个较高值——继续前行。)

  一步,两步,三步……头上汗直流,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后背湿漉漉的,杯子里的水已经所剩无几,不行了,实在熬不住了,我看到有的小孩子在妈妈怀抱中随着妈妈的脚步一级级登高,我真的也想回到妈妈怀中,我慢慢地挪到一棵树下,倚在一棵树旁,最后沿着树慢慢地瘫到了地上。(前行又遇阻,感情在艰难中较大地波动。)

  突然,“噔,噔,噔……”一阵有节奏的声音从后边传来,像一种打击乐,我睁眼四周巡视,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位三四十岁的残疾人,两手拄着拐杖,先迈右边的拐杖,用力往上挪,肩左低右高,待迈上一级后,再迈左边的拐杖,用力往上挪,肩右低左高,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他看见我,气喘吁吁地说:“小姑娘,再加把劲,就要到了。”“就要到了?”这一刻,不知什么原因,我浑身充满了力量,继续走!我想,我先超过那个“残疾”叔叔,于是铆足了劲儿连登十数级台阶,终于把叔叔甩到了后面。我跟叔叔挥挥手,说:“叔叔,再见!”叔叔看见我超了他,他的拐杖也挪得更频繁,敲得更响了。山里不知名的小虫儿奏着欢快的进行曲,小动物也窜来窜去的,天空中的小鸟使劲地扇动着翅膀,仿佛在为我鼓劲加油。功夫不负有心人,“南天门”终于到了。我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跑到山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限风光在险峰”“山高人为峰”,诸多诗句一下涌上我的心头。我用力地吼叫起来:哎哎哎——声音传得很远很远。(情绪再次被点燃,向更高值跃动,身、心、情都在剧烈地动,读者也跟着被点燃。)

  我摘了一朵野花,献给了山顶的一块石头,也献给自己。我还要摘一朵,给我的伙伴们,只有把困难踩在脚下,攀上理想的台阶,才能采摘到那绚丽之花。(感情依然是炽热的,但多了些理性,有了些冷静,使情的内涵更丰富,更耐人寻味。)

  升格简评

  升格后的作文勇者形象更加饱满,因为文章有了波澜的“折腾”,如前所述,最初的平淡,接着立下誓言,激情满怀,然后是同伴的懈怠,进而言及“我”的坚定,继而“我”也闪动着退却之念,突有残疾人不期而遇的默默激励,使“我”的进取心再度激荡,终至最后的成功。如果我们把作者的情感用数值来表示,把多个“情感值”标示在坐标中,它就是一条波浪线。我们会发现情感不断变化,时高时低,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心灰意冷。读者也就和作者捆绑在一起,也在走山路,时而满腿是劲,时而腿也打软,时而振臂,时而垂头,最终也和作者一起高呼,乃至冷静地思考。

  此外,不断丰富的细节也为人物形象的饱满、主题的突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敏就像没了骨头的一堆肉,瘫在了一旁”与“我”继续前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要代表‘蛋壳’组合将荣誉的桂冠戴在琅琊山的顶点”这个心理描写,也使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再如“倚在一棵树旁,最后沿着树慢慢地瘫到了地上”,几乎是再现了“敏”的“瘫”,写出攀登台阶的艰难,让“台阶”更加耐人寻味。而“两手拄着拐杖,先迈右边的拐杖,用力往上挪,肩左低右高,待迈上一级后,再迈左边的拐杖,用力往上挪,肩右低左高,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的特写,通过突然出现的形象的对照,起初好像是“矮化”了“我”,后面却得到了提升。最后“我”攀登成功后在头脑中闪现的那些诗句,既写出了人物的心情,渲染了气氛,也突出了主题。诸多心理、动作等细节描写,让形象渐渐丰满,让文章顿添光彩。

  升格启示

  本文的成功修改启示我们:从心理学角度讲,情感本来就是变化的、波动的;从思维上学讲,人的思维也不是静止的,而是灵活多变的。因此我们写作不能图省事,不能大而化之,让过程在一条直线上滑行。而是要修炼让自己的心细起来,情敏感起来,把直线的叙述变成波浪的扭动、翻滚,把短的拉长,把细的放大,让一字一词、一举一动,都有内涵,都有文采,这样文章会更有情味,更耐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