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衫磊落书山行:追念莫言、余华的老师童庆炳教授

作者:未知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时事引读>>

  2015年6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文艺学泰斗童庆炳逝世,享年79岁。他主编的《文学概论》有500多所高校在使用,几乎每一个读中文系的学生都使用过这本教材。他也是莫言、余华、严歌苓、迟子建、毕淑敏等知名作家的老师。童老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美学、文艺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他是我国新时期以来文艺理论界的领军人物之一,有人称他为文艺理论界的“教父”“泰斗”,但在学生们眼里,他就是那位广纳英贤、严谨治学、鼓励信赖学生的可亲可敬的老师。

  素材聚焦1 痴迷读书,厚积薄发

  也许你不知道,这位国宝级大师的最高学历是本科。而且这个本科学历来得也相当不容易。童先生出身贫苦,读书对这样的家庭来说是件奢侈的事情,所以初中读了一年,他的父亲就让他辍学回家挑柴干活,后来童先生几经抗争努力,想尽一切办法说服父亲,坚持读到大学毕业。毕业后他先后在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的大学教授中国文学,任教期间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如饥似渴地阅读经典,甚至常常借着散步的机会去大使馆里“偷书”来读。这些阅读让童先生获益匪浅,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学者风格,信息量大,古今诗词、谚语、格言,仿佛是信手拈来,娓娓而谈,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素材聚焦2 潜心教书,享受课堂

  对童老师而言,上课就是他的“节日”。每次上课,前一个晚上,他必会洗一个澡,去除身上的污垢。走上讲台时,他一定穿上他最好的服装,系上领带,穿上擦得锃亮的皮鞋。“始而怕上课,继而喜上课,终而觉得上课是人生的节日,天天上课,天天过节,哪里还有一种职业比这更幸福的呢?”童老师曾说,他一直有一个愿望,他不是死在病榻上,而是有一天讲课时倒在讲台旁。

  童老师上课,从不摆老师架子。他允许学生举手插话,提出疑问或反对。“讲过的观点经过争论而被学生消化、发展,受益的不但是学生,而且有我自己。”他说。教室的讲台旁,通常总放着一把椅子,但他从不坐下。他总是手里拿着一支粉笔站着、走着讲课,讲到兴奋时,就或跳或舞,引起学生会心地笑。而在他下课后,则累得瘫倒在沙发上。

  素材聚焦3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1989年,童庆炳毅然辞去了似乎前途“看好”的北师大研究生院副院长职务,回到他挚爱的课堂。童庆炳每周组织一次研讨课。上课前,他通常会从古今中外重要的理论书籍中挑出一本,布置好研讨的题目及范畴,让学生精读,并指定一些阅读的书目和资料。到了研讨课,童先生自己先讲,再让学生们自由发言,特别鼓励学生们拿自己新编的讲义“开刀”。他的真诚与谦虚鼓励了弟子们,于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高谈阔论,唇枪舌剑,常常争辩得面红耳赤。大家的发言十分大胆,甚至是尖刻。先生总是耐心地倾听……最后,童庆炳作精要的点评,并将学生所提意见全部带走,从未有因学生的批评而愠怒的情形。

  【考场仿真试题】请以“尊重”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范文片段示例】懂得尊重,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尊重对内是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对外是一种不俯不仰的姿态。童庆炳先生尊重自己,所以不辜负自己年轻的生命,想尽一切办法去读书,用尽一切精力去读书。如果不是听从心底发出的声音,贫寒的家境、父亲的阻拦、坎坷的遭遇都会让童先生的读书梦破灭。童先生也尊重他人,特别是自己的学生,他从不恃才傲物——尽管他有足够的资本。每一节课都是他的节日,每一节课都会“盛装出镜”,每一节课都激情饱满!如果没有一颗仁爱之心,没有一种对学问的敬重之意,童先生的课堂不会成为师大学生们的圣殿。“送花的人周围满是鲜花”,让尊重成为开在我们心田的最纯美的鲜花,芳香怡人!

  其他适用话题 敬业;精益求精;德艺双馨;热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