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与北方

作者:易中天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南方和北方不一样,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南方和北方吃的不一样,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米就是“去皮后的作物子实”,如稻米、薏米、花生米。由此及彼,凡粒状也都叫米,如江米、虾米、高粱米。面本写作一个麦字加一个丐字,也写作麺,就是麦子磨成的粉,所以粉状的东西都叫面,如豆面、药面、胡椒面。北方人以面食为主,甭管是吃包子、饺子、馒头、面条、饼,都先得把麦子磨成粉再说。南方人不磨面,要磨也是磨浆,比如豆浆、米浆。

  可见,活法不一样,说法也不一样。

  说法不一样,唱法也不一样。北方人唱歌,南方人唱曲。北方人唱的是燕赵悲歌,苍凉激越,声遏行云,气吞万里;南方人唱的是吴越小曲,玲珑剔透,凄婉隽永,韵味无穷。歌变剧(歌剧)、曲变戏(戏曲)。所以宋元时期的戏剧,北方的叫“杂剧”,南方叫“戏文”,这就叫“北剧南戏”。

  戏剧戏剧,戏和剧,都是嬉戏娱乐的意思,它们原本是可以通用的。但北方人更喜欢剧烈的剧,南方人则更喜欢游戏的戏。在这方面,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更固执。北方人只不过剧字用得多一点,有时也说“戏”。南方却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还拒绝使用“剧”这个字。一应与戏剧有关的词,均以“戏”字命名,如戏子、戏台、戏园、戏班、古装戏、时装戏、木偶戏、文明戏。文明戏就是话剧,而电影则叫影戏。1939年,上海的报纸上开始提倡“越剧”这个名词,可老百姓还是管它叫“绍兴戏”(绍剧则叫“绍兴大班”)。甚至京剧,原本也叫京戏,后来要普及国语,北方话占了上风,京戏才变成京剧。

  但如果要较真,就会发现还是南方吃了亏。叫“剧”的都是大剧种,叫“戏”的则多半是小剧种,最有名的,也只有一个黄梅戏,其他就名不见经传。当然,最牛的还是秦腔,它不叫“戏”,也不叫“剧”,而叫“腔”。说起来秦腔也是有资格牛气,京剧(还有汉剧和徽剧)里的“皮黄”(西皮,二黄)和秦腔都有瓜葛。秦腔从襄阳传到武昌、汉口就变成了“西皮”;传到安徽桐城,就变成了“高拨子”;高拨子和吹腔在徽班中又演变成“二黄”。这西皮、二黄、汉调、徽调,北上京城一搅和,就成京剧了。

  南方和北方不一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南人睡床,北人睡炕,这叫“南床北炕”。南人坐船,北人骑马,这叫“南船北马”。南方人指路,总是说前后左右,北方人指路,总是说东南西北。说前后左右,是以人为坐标;说东南西北,是以物为参照,这也许可以叫“南人北物”。南北的差异为什么这么大?环境使然。南方潮湿,架床便于通风;北方寒冷,打炕可以取暖。北方多平原,平原上好跑马;南方多水乡,水乡里要行船。马驰平原,视野辽阔,东南西北,一目了然;船行水乡,曲里拐弯,只好说前后左右了。

  南方和北方,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素材运用】众所周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橘如此,世上万事万物莫不如此。君不见,南人吃米,北人吃面;南人唱曲,北人唱歌;南人睡床,北人睡炕;何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生活中,由于地域不同、家境不同、教育不同,自然也就造就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正是这千差万别的存在,才绽放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适用话题】承认差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界因不同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