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可以成为艺术,艺术又何尝不是垃圾

作者:孙琳琳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劳申伯格的艺术,早在1961年就被英国艺术评论家劳伦斯·阿洛威命名为“垃圾艺术”。在劳申伯格所在的时代,“垃圾艺术”与环保无关,他用于拼贴的破衣服、废铁和旧木头还不承担反思人类环境保护的重任。

  随着废旧物品越来越多地进入艺术,以垃圾为创作材料的艺术家逐渐多起来。提姆·诺波和休·韦伯斯特的影子雕塑、爱德华·马丁的金属昆虫、詹森·迈尔西埃的生活垃圾肖像……或重口味或小清新,垃圾作为一种创作材料,拥有意想不到的可塑性。

  1996年,提姆·诺波和休·韦伯斯特就以个展“英国垃圾”一鸣惊人,他们创作中的动物尸体成了当代艺术的梦魇,也把现代生活照成了一堆垃圾。

  离艺术再远一点、离生活再近一点,有各种利用废旧垃圾进行的艺术项目。尼泊尔艺术家收集登山者留在珠穆朗玛峰上的空氧气瓶、瓦斯罐、破帐篷、绳子、靴子、盘子、塑料袋甚至直升机残骸,制成艺术品;科学家和艺术家组成的团队收集450英尺的阿拉斯加海岸上的垃圾,将其分类并进行创作;旧金山的废塑料回收公司Recology邀请艺术家用本地废塑料制成晚礼服、悍马车和鲸鱼尾巴。

  在“垃圾”艺术家们看来,对垃圾也要不抛弃、不放弃,万物有灵,一切皆可再生。

  垃圾可以成为艺术品,艺术品又何尝不是垃圾?今天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杜尚的小便池,其实只是一个复制品,原作早已经被杜尚的家人当垃圾扔掉了。

  对艺术家而言,那些被放入艺术中的生活用品本身并不重要,扔进垃圾箱也无妨。重要的是,它们成功地扩展了艺术的边界,蒙娜丽莎可以印在马克杯上,马克杯也进入了博物馆。

  【素材运用】没有终无一用的垃圾,只有视而不见的艺术。在垃圾艺术家的眼中垃圾也是宝,因为艺术与垃圾的距离其实不远,只在一念——超前思想能让垃圾焕发生机,艺术创造能使废物重现价值。垃圾成为艺术不禁让我们内心震颤:艺术没有门槛,如果我们有一颗追逐艺术、发现艺术、创造艺术的赤子之心,或许有一天我们就再不是艺术大门外的看客!

  【适用话题】思想决定视角;审美观念;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