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最高文学奖获得者村上春树作品接触与解读

作者:未知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被称为诺贝尔奖届“小李子”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自从2009年被提名以来,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名单公布之前村上春树都是呼声很高,但连续7年入围始终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如今在瑞典失意的村上春树在一桥之隔的丹麦拔得头筹获得了今年的安徒生文学奖。2015年11月17日,安徒生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宣布2016年的安徒生文学奖将授予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要知道,这个奖项可是颁给“世界上最伟大作家”的哦!

  知识链接:安徒生文学奖

  “安徒生文学奖”是2010年创立于丹麦的文学奖,其宗旨是授予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奖金为50万丹麦克朗(9万美元),同时获得雕塑家斯塔·瑞·汉森雕刻的青铜雕塑“丑小鸭”。其第一个受奖人为哈利·波特之母、英国小说家J·K·罗琳。需要注意的是,安徒生文学奖与1956年设立的国际安徒生奖不是同一个奖项,并非儿童文学奖,其综合影响力超过后者。此次,村上春树的获奖理由为,将传统文学,流行文化,日本传统,梦幻现实主义以及哲学辩论大胆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简介

  村上春树,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生于京都伏见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千万余册,引起“村上现象”。其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基调轻盈,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今年66岁的村上春树一直通过怪异的小说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具有浓重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他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了一大批死忠的粉丝,且他的《海边的卡夫卡》以及《挪威的森林》多年来一直被他的粉丝追捧并多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虽然一直与诺奖无缘,但村上春树仍然获得了很多其他的国际文学大奖,比如弗兰茨·卡夫卡文学奖、“耶路撒冷文学奖”、西班牙卡塔龙尼亚国际奖等。

  他说:名人评村上

  莫言:我非常尊重村上春树先生,他的作品中有我很多很欣赏的东西,我也是他的忠实读者,读了他的很多书。他的书中现代性和年轻人贴得很近的这种素质,是我的作品所不具备的,所以我很敬重他,希望他将来能获得诺贝尔奖。

  林少华(著名翻译家):看重灵魂的质地,追求灵魂的自由。具有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和敢讲真话的勇气!

  韩寒:有非常好的情怀,进步的心态,不那么啰唆。

  毛丹青(旅日华人作家):我很喜欢村上春树。我现在生活的神户,也就是他年轻时生活了19年的地方,他上过的小学,去过的医院、棒球场、公园、图书馆都是在我的周围,他小说里的场景在我的内心当中就变成了另外一种解读。

  逸趣1:诺贝尔文学奖“小李子”

  近年来,村上春树年年都是博彩界预测的大热门,却与诺贝尔文学奖一再错过。因此有人称村上春树为诺奖届的“小李子”——专注陪跑!对此,村上春树在其网站“村上家”上与读者进行交流时说,“说实话,这件事让我感到为难。因为这不是什么正式的候补,而是根据民间博彩业的赔率所定。这又不是赛马”。

  逸趣2:读者猜测村上春树不获奖原因

  猜想一:作品过于通俗,缺乏社会批判性

  “村上春树的作品有点太大众化了,感觉像在读漫画。”有网友这样评价村上春树的作品。大致来说,在一些学者和媒体看来,诺贝尔文学奖重人性深度、重创新、重诗歌、重戏剧,轻畅销和通俗。评选者更加青睐揭露社会不平等、独裁、人权等现实问题或同情弱势群体等课题。而这方面,村上春树还是很暧昧。文学界有人认为,村上春树的作品过于通俗、流行、小资化,没有通过政治性的批判来获得评选者的认可。

  猜想二:或许是村上还不够老

  有分析认为,近年来,诺贝尔奖文学奖更青睐高龄作家。虽然确实存在50多岁的获奖者,但70多岁的是主流,其中还有88高龄的2007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

  M名著拾贝一:《挪威的森林》

  经典摘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名著影响力

  《挪威的森林》几乎囊括了日本所有的文学奖项,在日本销售了1500多万册(这在只有一亿多人口的日本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流行。可以说,小说情节是平平的,笔调是缓缓的,语气是淡淡的,然而字里行间鼓涌着一股无可抑制的冲击波,激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颤与共鸣。

  名著剪影

  小说以开篇一曲披头士的《挪威的森林》拨动主人公渡边的心弦,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往日情愫攀着记忆绳索纷至沓来,往日场景又重新浮现。渡边最爱的人——直子曾说,她听到这支曲子就会觉得自己孤零零地迷失在森林深处。因为直子的这句话,渡边曾与她在死一般寂静的松林里漫无目地的行走,答应她永远都不会把她忘掉。但后来,直子突然消失了。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直子,离开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同时渡边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小餐馆结识了“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的绿子。绿子的父亲去世后,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

  名著悦读——关于劳动与努力

  永泽喝完啤酒后,点了一根烟。

  “你对人生从不感觉恐惧?”我问。

  “呃,我可不是傻瓜哦。”永泽(渡边的朋友)说,“当然我对人生也有感到恐惧的时候。那还用说。不过,我不把那个当前提条件。我会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百分之百的地步。想要什么就去争取,不想要的就不争取。我是这样生存下去的。万一不行,到了不行的地步再想过。我说这是个不公平的社会,反过来想,这也是个能够发挥个人能力的社会。”

  “好像挺自私的理论。”我说。

  “不过,我并不是个守株待兔的人。我依照自己的方式一直在努力,比你努力十倍。”

  “说的也是。”我承认。

  “有时看遍这个世界后,真的令人厌烦。为何那些家伙不努力呢?没有努力又怎能光是抱怨这个世界不公平?”

  我惊诧地注视永泽的脸。“在我看来,世人都在辛辛苦苦地努力工作啊。难道我的看法错了?”

  “那不叫努力,只是劳动而已。”永泽简扼地说,“我所说的努力不是这样。所谓的努力,应该有主题,更要有目标。”

  “你的意思是,像你决定就业了,在其他人还在发呆时,你一开始学西班牙语之类?”

  “正是如此。到了春天,我就可以完全掌握西班牙语了。英语、德语、法语我都懂了,意大利语也差不多通了。你想这些若不努力可以达到吗?”

  名著解读:虽然《挪威的森林》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行文中也往往包含着村上春树的价值观。比如这一选段,通过永泽与渡边的谈话,作者意在告诉我们劳动与努力的区别,很多人看似忙忙碌碌,其实却是在为自己的人生而努力奋斗,而只能算是碌碌无为的工作而已,所以人生贵在有明确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你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了吗?

  M名著拾贝二:《海边的卡夫卡》

  经典摘抄:人生可以有把玩单调的时间,但没有忍受厌倦的余地。

  名著影响力

  《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对于这样一部“大部头”的小说,奥地利读者的反应却是“这本书拿在手上并不感觉厚重”。大部分读者表示,仿佛有一种无形的牵引力,越读越觉得欲罢不能;除奥地利之外,《海边的卡夫卡》在德国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著名的《明镜》周刊将此书列为重点推介的畅销书;在中国,《海边的卡夫卡》大受文艺青年的推崇,更有众多评论人赞叹:“村上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近了!”2006年《海边的卡夫卡》获得世界奇幻奖(奇幻文学界最重要的奖项)。

  名著剪影

  主人公——一位自称田村卡夫卡(作者始终未交代其真实姓名)的故事。卡夫卡在四岁的时候,母亲便离奇失踪,并带走了年长卡夫卡四岁,其实是田村家养女的姐姐。他从没有看见过母亲的照片,更不知道姐姐的长相如何,再加上父亲平日忙于自己的事情,对他不闻不问,因而他选择离家出走。他与“乌鸦”一起,乘坐夜行长途巴士远赴四国。途中先遇到了樱花,后来似乎受到了命运的冥冥指引,他偶然来到了一家私立图书馆,遂栖身于此。图书馆馆主是一位五十多岁的气质高雅的美妇,有着波澜曲折的神秘身世的佐伯女士。卡夫卡怀疑她是自己的生母,而佐伯女士却对此不置可否。

  小说还另设一条副线,副线的主角是老人中田,他在二战期间读小学时,经历过一次神秘的昏迷事件,从此丧失了记忆,将学过的知识完全忘记,甚至不会认字计数,却获得了与猫对话的神秘能力。小说分为49个章节,奇数章节用写实的手法讲述着卡夫卡的故事,其余则用魔幻的笔触展现中田的遭遇。整部书编织出一种极富强烈虚构色彩而又奇幻瑰丽的现代语言,使之成为现代小说的佼佼者,读来非常有趣,扣人心弦。

  名著悦读——叫乌鸦的少年

  我们像往常那样并坐在父亲书房的旧皮沙发上,叫乌鸦的少年中意这个地方,这里零零碎碎的东西让他喜欢得不得了。此刻他手里正拿着蜜蜂形状的镇纸在摆弄,当然,父亲在家时他从不靠近。

  我说:“可是不管怎样,我都必须从这里离开,这点坚定不移。”

  “或许。”叫乌鸦的少年表示同意。他把镇纸放在桌上,手抱后脑勺,“但那并不是说一切都已解决。又好像给你的决心泼冷水了——就算你跑得再远,能不能巧妙逃离这里也还是天晓得的事!我觉得最好不要对距离那样的东西期待太多。”

  我又考虑起了距离。叫乌鸦的少年叹口气,用手指肚按住两边的眼睑,随后闭目合眼,从黑暗深处向我开口道:“像以往玩游戏那样干下去好了。”

  “听你的。”我也同样闭起眼睛,静静地深吸一口气。

  “注意了,想象很凶很凶的沙尘暴。”他说,“其他事情统统忘光。”

  我按他说的,想象很凶很凶的沙尘暴。其他的忘个一干二净,甚至自己本身也忘掉。我变成空白。事物顿时浮现出来。我和少年一如往常坐在父亲书房的旧长皮沙发上共同拥有那些事物。

  “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叫乌鸦的少年对我这样诉说。

  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你变换脚步力图避开它,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换脚步。你再次变换脚步,沙尘暴也变换脚步——如此无数次周而复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的不吉利的舞。这是因为,沙尘暴不是来自远处什么地方的两不相关的什么。就是说,那家伙是你本身,是你本身中的什么。所以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径直跨入那片沙尘暴之中,紧紧捂住眼睛耳朵以免沙尘进入,一步一步从中穿过。那里面大概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方向,有时甚至没有时间,唯有碎骨一样细细白白的沙尘在高空盘旋——就想象那样的沙尘暴。

  我想象那样的沙尘暴。白色的龙卷风浑如粗硕的缆绳直挺挺拔地而起,向高空伸展。我用双手紧紧捂住眼睛耳朵,以免细沙进入身体。沙尘暴朝我这边步步逼近,我可以间接感受到风压。它即将把我吞噬。

  稍顷,叫乌鸦的少年把手轻轻放在我肩上。沙尘暴立即消失,而我仍闭目合眼。

  “这往下你必须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不管怎么样。因为除此之外这世界上没有你赖以存活之路,为此你自己一定要理解真正的顽强是怎么回事。”

  我默然。真想在肩上的少年手感中缓缓沉入睡眠。小鸟若有若无的振翅声传来耳畔。

  名著解读:“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乌鸦”的意思,暗示了小说中那个叫乌鸦的少年,因此,叫乌鸦的少年其实就是田村最内在的自我。文章里作者充满魔幻色彩的想象力随处可见。此外,小说还善于设置悬念——卡夫卡为什么要出走等一系列的情节展开,每每出人意料,凝缩紧凑,漫溢着诱使读者手不释卷的牵引力。读《海边的卡夫卡》,仿佛在读一场梦境,似真似幻,似是而非,像是跟随村上春树进行了一场精神旅游。

  M名著拾贝三:《且听风吟》

  经典摘抄:有什么就害怕失去它。一无所有,又担心会永远一无所有。每个人都一样。

  名著影响力

  相比较《挪威的森林》以后的作品,《且听风吟》这部小说可以说显得微不足道。但是作为作家的处女作,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小说的思想、语言、文体等对作者其后的小说都有很大的影响。想要研究村上春树,这部作品是绕不过去的读物,因为它是影响作家其后大部分小说的内涵动力。另外《且听风吟》获得了第23届“群像新人奖”。有评委认为:“每一行都没有多费笔墨,但每一行都有微妙的意趣!”

  名著剪影

  故事主要讲述了21岁的“我”在夏天从东京学校回到自己的家乡过暑假所经历的人和事。“我”在酒吧捡到一个醉倒的少女,在她的家中度过了醉意朦胧的一夜。醒来的误会还未能解释清楚,他们已经成了一对情侣,伤感的往事还未诉说清楚,她却已经一去无踪影。短短十八天的恋情,结束得似没头没脑,又似包含无限。另外小说中还穿插了“鼠”的故事、“我”的成长经历以及虚拟作家哈特费尔德的小说。可以说是一种故事中有故事的小说,其最精彩的部分是作家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名著悦读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这是大学时代偶然结识的一位作家对我说的话。但对其含义的真正理解——至少能用以自慰——则是在很久很久以后。的确,所谓十全十美的文章是不存在的。

  尽管如此,每当我提笔写东西的时候,还是经常陷入绝望的情绪之中。因为我所能够写的范围实在过于狭小。譬如,我或许可以就大象本身写一点什么,但对象的驯化不知从何写起。

  8年时间里,我总是怀有这样一种无奈的苦闷——8年,8年之久。

  当然,只要我始终保持事事留心的好学态度,即使衰老也算不得什么痛苦。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

  20岁刚过,我就一直尽可能采取这样的生活态度。因此不知多少次被人重创,遭人欺骗,给人误解,同时也经历了许多莫可言喻的体验。各种各样的人赶来向我倾诉,然后浑如过桥一般带着声响从我身上走过,再也不曾返回。这种时候,我只是缄口不语,绝对不语。如此迎来了我“20年代”的最后一个春秋。

  而现在,我准备一吐为快。

  诚然,难题一个也未得到解决,并且在我倾吐完之后事态怕也依然如故。说到底,写文章并非自我诊疗的手段,充其量不过是自我疗养的一种小小的尝试。

  问题是,直言不讳是件极为困难的事,甚至越是想直言不讳,直率的言语越是遁入黑暗的深处。

  我无意自我辩解。能够在这里诉说,至少我已尽了现在的我的最大努力。没有任何添枝加叶之处。但我还是这样想:如若进展顺利,或许在几年或十几年之后可以发现解脱了的自己。到那时,大象将会重返平原,而我将用更为美妙的语言,描述这个世界。

  名著解读:本段讲述的是主人公对于写作和人生的探讨,同时也渗透出村上春树的哲思与人生智慧。“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即是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好,也不存在绝对的坏。即使是遭人欺骗,被人误解,也可算是人生的一种体验,因此,人生的路上只需跟随自己的本心,体验百味,领悟生命,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