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课:不美化!不回避!直面过错

作者:文史哲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理性 真实 尊重历史 正视与逃避

  孕育过康德与贝多芬的国度,为何会出现希特勒的极权统治与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这段历史带给当今德国人怎样的历史意识?回答这一问题的重任很大程度上由中小学历史教育承担。所以,要想知道当今德国人如何看待“二战”往事,最直接的方法也许是去听一听他们的历史课。

  法兰克福歌德文理学校是德国一所普通中学,初高中历史教材中,“二战”历史占据全书约五分之一篇幅,其中“反犹主义及反犹大屠杀”的分量相当重。

  细读起来,书中反犹、屠犹史料之真实与丰富令人感叹。在追溯反犹思想根源时,初中课本重现了大量“二战”前乃至中世纪时欧洲丑化犹太人形象的图文。此外,记录当时普通犹太人生活以及被隔离、驱逐的照片、日记等史料也被大量采用。讲述犹太人大屠杀的部分,更是高密度地选用了《安妮日记》以及十多位集中营受难者的忆述,并配以集中营照片。

  该校历史教研室主任克普泽尔说,大量选用一手史料,是为了让孩子们对历史有直观、清晰的感知。课堂教学之外,历史老师们还会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二战”纪念馆,要求学生就“二战”历史与家人谈话,写下身边长辈的亲历等,加强学生对历史的记忆与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纳粹罪行在历史课本中淋漓展现,但教材本身几乎从不加以直接的主观评判,而是以研讨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初中教材中引用哲学家欧根·杜林1881年的一篇反犹文章,选段旁则是设计严谨精巧的“方法步骤”提示,包括让学生“找出文中哪些语句是纯粹的价值判断,思考作者希望以此对读者产生什么影响”,“找出文章中哪些语句是人人都能认可的事实”等,按此步骤,反犹思想最终暴露真相——一种没有事实依据的“意识形态”。

  高中历史教育的理论性与思辨性更强。德国当代著名作家马汀·瓦尔泽曾在公开演讲中批评当今德国的罪责反思做过了头,有沦为政治宣传的嫌疑。历史课本以此为由头,要求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并通过查阅文献、走访相关人士、最后写成论文在课堂讨论。克普泽尔说,学生们对经由自己独立思考与钻研得出的结论格外自信,而且“功夫越深,越会发现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和历史共识难以推翻”。

  值得一提的是,残酷的反犹历史对青少年而言无疑是一种负面的心理冲击,德国历史教育的对策并非淡化或模糊历史真相,而是更多地发掘“二战”期间德国人的抵抗活动以及战后反思罪责的生动事例,以显示并未泯灭的人性之善。歌德文理学校曾多次请来“二战”亲历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在历史课上反思“二战”,昭示当今多数德国人为何能够以诚恳理性的态度面对历史、确立身份认同并理解现实变迁的意义。克普泽尔说,她一生的工作,不过是希望学生们学会并勇于“向自身及周遭社会的所来之处发问”,而这,或许正是历史的馈赠。

  【素材分析】客观真实地上好并不光彩的历史课,德国人以诚恳理性的态度帮助青少年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正视过去的历史现象,努力回到历史现象所发生的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这种尊重历史的态度让人钦佩。正视历史,痛定思痛,勇于面对,积极进取,这也许是该民族不断进步和强大的原因之一。

  【速用名言】

  1.人类的具体历史,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所有人的历史,也必然是人类的一切希望、斗争和受难的历史。——英国哲学家 卡尔·波普尔

  2.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在,这都是由于生命的发展要求它们的缘故。

  ——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 克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