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赏

作者:陈志宏 来源:《意林》

  小时候,常有走街串巷的江湖艺人来村里杂耍卖艺,一番鸣锣敲鼓,有人扯着嗓子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豪语壮言,铿锵有力,说者热血沸腾,引来三三两两的过路人围成一圈,踮起脚,伸长脖,等着看把戏。

  都说“把戏把戏,看是真的,全是假的”,明知是假,也浇不灭人们观看的兴头。演到后面,几个长者把草帽倒扣过来,绕圈游走,观众往里面放零钱,他们鞠躬道谢。一看到开始讨钱,就知道戏演完了,孩子们拔腿开溜,一哄而散。

  有一次,父亲带我去邻村看卖艺,回来的路上,有一段对白,让我至今难忘。

  我问:“为什么给他们钱?”父亲说:“这不叫给钱,是打赏。”我又问:“怎么要给他们打赏呢?”父亲说:“人家演得好啊!”才知道艺人不是乞讨。他们的出色表演,是观众们的喜闻乐见,他们帽子里的钱,是观众由衷激赞后,给予的赏金。

  打赏不是打发,是赞赏,真诚地施与,不是怜悯,更不是施舍。

  品质赢得尊严。艺人们经年累月,勤学苦练,往人前一站,亮出必杀技,自然喝彩声声,掌声阵阵。

  此后多年,行走人世间,乞丐见得多,艺人很难碰到几次。偶见年轻人在夜色里抱吉他,对放筒,卖唱,一曲终了,我都会上前,向他脚下倒扣的草帽放三五块零钱。钱不多,是对他大无畏气概的一种尊重,对他或优秀或平平的唱功的小小的一点赏金。

  打赏,从远古走来,绵延不绝,而今,网络将其发扬光大,普及到尽人皆知,人尽可为的地步。跟帖和点赞是其入门级的表现,发红包和转账支付则达到了中级水平;赏,只有那个打了一个圈圈的赏,才将古老的打赏文化推至极致。

  上网多年,早先通过跟帖回应楼主,赞赏人家,那时称之为盖楼。谁的帖子盖得楼高,他脸上就光彩,像江湖艺人被人打了一个重重的赏。后来,论坛渐渐荒废,博客也少有人乐意勤打理,风水轮流转,而今转到朋友圈了,这里流行点赞。

  点赞是没有钱的打赏,打赏是加了钱的点赞。点不点赞,依然能分辨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点赞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点一个赞容易,从头到尾一直都在点赞,那就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说明两人的心跳,跳出了同一频率、同一节奏,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点赞是一种性格,打赏是一种品格。有性格的人海了去了,有品格的人,在这个时代倒显得越发珍稀可贵。

  上得网来,见到不少“圈赏”,但真正点进去,行打赏之实,还是近期的事。知名作家老吴从广州回来,告诉我他把自己的作品投到某微信公众号,可以接受读者的直接打赏。好玩一样,给他打了一块钱。我依样学样,也把自己的文章投到那里,第一天,公布后台数据,OMG!居然收获31.66元,位居当期赏金榜第一名。

  我惊问:“是谁给我打了这么多赏?”老吴回应,他打了5块,同事杜老说打了20块,还有几块,没有人回复,就当是网络陌生人给我行的赏礼吧。

  时至今日,惊异地发现,发表文章,除了挣稿费、提版税,居然还可以这么挣钱——

  领赏!

  有位熟人,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发文,告诉世人她为何要离开体制,如何在体制外生存,每每看她发出惊人之文和惊世之语,圈赏下面一长溜微信头像,个个都是打赏的主。想必,她应该是盆满钵满的吧,愿她在体制外有体面的生活,过得幸福安好。

  网络化生存,以文领赏,不失为一条好路,期待有一天,忽如一夜春风来,赏金哗哗如花开。

上一篇:话题     下一篇: 好肉尽在骨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