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谈创作:东张西望成作家

作者:汪曾祺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一个作家应该具备什么素质?首先要对生活充满惊奇感,充满兴趣,包括吃东西,听方言,当然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兴趣。

  一个作家如果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口味单调可不是好事情。还要学会听各地的方言,作家要走南闯北,不一定要会说,但一定会听,对各地的语言都有兴趣。周立波是湖南人,但他写的《暴风骤雨》从对话到叙述语言充满了东北味儿。熟悉了较多的方言,容易丰富你自己的语感;熟悉了那个地方的语言,才能了解那个地方的艺术的妙处。有人问:你怎么成为作家了?我回答了四个大字:东张西望!

  我小时候就极爱东张西望。对生活要有惊奇感,很冷漠地看不行。一个作家应该有一对好眼睛、一双好耳朵、一只好鼻子,能看到、听到、闻到别人不大注意的东西。

  沈从文老师说他的心永远要为一种新鲜的颜色、新鲜的气味而动。作家对色彩、声音、气味的感觉应该比别人更敏锐更精细些。沈老师在好几篇小说中写到了对黄昏的感觉:黄昏的颜色、各种声音,黄昏时草的气味、花的气味甚至甲虫的气味。简单地说,这些感受来自于观察,专注的观察,从观察中看出生活的美,生活的诗意。

  我小时候常常在街上看打小罗汉、做竹器等,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有户人家的漆门上的蓝色对子“山似有骨撑千古,海经能容纳百川”,不知不觉被我记住了。我写家乡的小说《大淖记事》,家乡人说写得很像。有人就问我弟弟:“你大哥小时候是不是拿笔记本到处记?”他们都奇怪我对小时候的事儿记得那么清楚。我说,第一,我没想着要当个作家;第二,那时候的纸是粗麻毛边纸,用毛笔写字,怎么记呀?为什么能记住呢?就是因为我比较细心地、专注地观察过这些东西,而且是很有兴趣地观察。

  一个优秀的作者对生活现象要敏感,另外还应该培养形象记忆,不要拿笔记本记,那个形象就存在于你的大脑皮层中,形象的记忆储存多了,要写什么就可以随时调动出来。当然,我说过,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兴趣,有的人说的话,你一辈子忘不了。我写过一篇《安乐居》,写到一个上海老头,这个老头到小铺去喝酒,这个铺子喝一两,那个铺子喝一两。有人问他,他说:“我们喝酒的人,好像天上飞着的一只鸟,小酒店好像地上长的一棵树,鸟见了树总要落一落的。”他用上海话回答,很妙。

  不单是为了写东西而感受生活,问题是能否在生活中发掘和感受到东西。也不要求你一天到晚都去感觉。作家犹如假寐的狗,在迷迷糊糊的状态中,听到一点儿声音就突然惊醒。对生活的浓厚兴趣是作家的职业病。作家阿城有一段时间跑去做生意,我问他做得怎么样,他说咱干不了那事,我问为什么,他说我跟人谈合同时,谈着谈着便观察起他来了。我说,你行,你能当个优秀的小说家。

  写作,最起码的条件就是对生活充满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