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弃儿:鱼米之乡的人间哀情

作者:朱学东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人间哀情 回忆 骨肉分离 居安思危

  关于1959—1961年那三年大饥荒造成的惨痛记忆,我也是因为在2014年写《江南旧闻录》才知道,在1959—1961年,江南故乡也发生过惨绝人寰的悲剧,要知道,那是发生在江南,是“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

  我父母对于1960年前后的记忆,全部在饥饿、青紫病、偷荷花郎、水肿病上——母亲告诉我,1960年春天,阳光特别充足,但没得吃。

  她跟着我舅舅晚上去偷生产队的荷花郎充饥;父母告诉我,当时我家一两米粉能做十个荷花郎团子,而我寻访的老人说,一两十个,那条件很好了,他们家一两米粉做十八个。荷花郎是粗纤维,没有油盐,吃了不易消化,容易得青紫病。父亲说当年饿得得水肿病的人很多,一些人病死了。父亲并没有把得水肿病病死的人纳入大饥荒死亡人数,只是认为是病死的。

  我曾好奇地问父亲,鱼米之乡,河里的鱼虾呢?父亲苦笑着说,那几年河里不仅没有鱼虾,连水草都不生,清汤寡水的……要知道,我记忆里的故乡,也是小鱼虾的故乡啊!我不能相信。父亲说,当时推动科学种田,深挖深耕之外,到处挖熟泥积肥,把河里的河泥掏挖空了不说,还把能长草的地方的泥和草全部铲掉做肥料去了。粮食近乎绝产,大食堂吃空了储粮,熟泥被掏挖尽后鱼虾自然也就不长。

  “十只米囤九只空,一只扔在场当中。”这是当时的一曲民谣。父亲说,幸好到1961年秋收有个好收成,1962年就缓了过来。

  如果不是听长辈们叙说,我不知道鱼米之乡的故乡,饿死过那么多人;我更不会知道,那么多孩子被送往他乡。当一些老人流泪向我叙说无法想象的往事的时候,我和陪我一起去寻访的人,都是惊得目瞪口呆,无以言说。

  “数尽斑斑悲伤事,莫过生生骨肉分。”我的乡友刘君早上读了《江南弃儿》,悲从中来,草拟一首七律《哀江南弃儿》。

  鱼米之乡,和平年景,哀痛莫过于此。

  【素材分析】“苏湖熟,天下足”,没有人会想到这样的江南竟也曾经饿殍遍地,有那么多的孩子被迫送往他乡,成了弃儿。那是个不幸的年代,那是个苦难的年代。我们现在要思考的,不仅仅是怎样帮助弃儿寻亲,更要居安思危,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