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科学家陈达院士逝世,曾参与中国首次核爆

作者:未知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信念 坚持 奉献 团结

  时事引读 >>

  2016年7月22日8时09分,著名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达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1957年,陈达考取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后,他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测试工作,并创造性解决了核爆裂变威力在严重分凝条件下的测试技术难题。他将一生都献给核事业,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才能将自己的科学研究尽快运用到造福人类的事业中。

  素材聚焦1 考上清华,却要去当钳工

  1957年,陈达考进清华大学,却因为家里无法凑齐学费而放弃入学,选择去上海当钳工。陈达的小学老师曹锦琪得知情况后,给了陈达35元,他才如愿进入清华大学。1963年毕业分配时,陈达填写的三个志愿都是到边远地区去,他说:“当时,很多人都想留在大城市。可我学的是核科学,就应该到搞核研究的地方去,边远不边远,无所谓了。我完全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不去最艰苦的地方,谁去?”于是,26岁的陈达一头扎进大西北茫茫的戈壁滩,这一去,就是30多年,等他再次回到城市,已是两鬓霜白的老人。

  素材聚焦2 科研条件恶劣,却无人叫苦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声惊动了整个世界。其实早在原子弹爆炸的4个月之前,陈达就和一大批年轻的同事住进茫茫的戈壁滩了。陈达说:“去野外作业时就带两个馒头,几根香肠,还有一壶水。水根本就不够喝,就从用来给卡车加水的水桶里喝,一喝一口铁锈,吐了再喝。水是从几十公里外的孔雀河里运过来的,因为水里饱含镁离子,喝了就拉肚子。就是这个条件,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彼此之间也没有任何口角,特别团结。”

  【考场仿真试题】请以“信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范文片段示例】钱学森说过:“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终会有成果。”这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们共同执着的信念。陈达正是凭着这个信念,义无反顾地扎进了大西北,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同行们在荒郊野外默默地进行着核研究。陈达将一生都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正是这份执着的热爱,才实现了对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