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读完的超级巨著

作者:未知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作文君:近日,一本叫《巨人的陨落》的外国小说,在中国图书市场势如破竹,上市不到一个月总销量就迅速突破10万册。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读者对这本1168页大书的热情令整个中国图书市场大吃一惊。据调查:历年来,中国图书市场步入百万销量殿堂的畅销小说的平均页数是331.4页。其中,最厚的一本是538页、35万字的《白夜行》(2013年精装本)。但《巨人的陨落》有1168页、近60万字。十年来,该书横扫欧美16国排行榜。18次登上10国畅销榜第一名!全球平均每三秒就卖出一本!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本创造奇迹的超级巨著,一起感受来自“巨人”的馈赠。

  作者简介

  肯·福莱特(K e n Follett,1949- ),现象级畅销小说大师。20部小说被译成33国语言,累计总销量超1.5亿册。在欧美出版界,肯·福莱特这个名字就是畅销的保证。1978年,出版了处女作《风暴岛》,并于次年获得爱伦坡奖,声名鹊起,专职写作。2010年,荣登全球作家富豪榜第5名。2013年,获得爱伦坡终身大师奖。

  各方赞誉

  这是福莱特的巅峰之作,一部真正的史诗,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赫芬顿邮报》

  小说的长短对肯·福莱特作品在全球的畅销没有任何影响:其作品累计销量1.5亿册,被翻译成33种语言,风靡80多个国家。——《华尔街日报》

  作为“世纪三部曲”的首部,《巨人的陨落》以令人惊叹的技巧,在五个家族错综复杂的命运起伏中,编织了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出版人周刊》

  《巨人的陨落》是一场盛筵。真实生动的历史细节,丰富深刻的人物形象,以及一个逝去的时代鲜活的再现,这些从第一章开始就会牢牢把你抓住。——著名书评人 米里亚姆·兰迪斯

  精彩书评

  一个时代的精彩演绎,三部剧作跟一个历史大片一样,非常好看。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制度之间的碰撞。虽有1000多页,将近60万字,但读起来十分欢畅。作者以小见大,虚虚实实,随着时间的轨迹,不断切换主视角,把小人物的命运与宏大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让人看得热血沸腾。一战的那段历史跃然纸上,书中描绘的各种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多线叙事让情节跌宕起伏,几位主角的交集令人惊叹。史实上的人和虚构的人物一起再现了历史。从小的方面来说,个人的情感心境命运交织在一起,受历史的影响又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对于不太研究历史的我来说是一次了解一战和俄国革命的好机会。

  ——张川(亚马逊)

  以前一战只是历史课本上的知识,看过这本书才知道历史书上简单的几个字一笔带过,背后却能发生这么多跌宕起伏牵动人心的不可思議的故事。贵族和平民,社会上层和中下层交错,看得酣畅淋漓。可能因为是女生,还是不喜欢那些具体的作战环节和情景,而是更侧重于故事的发展。第一次知道如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历史人物好不容易争取得来的。战争和革命可以毁掉很多家庭和生命,也可以改变很多人的命运,比如格雷戈里、艾瑟尔,从中下层变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改写着自己的命运。

  ——小小(豆瓣)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通过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五个家族——威尔士的矿工少年、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从充满灰尘和危险的煤矿到闪闪发光的皇室宫殿,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爱恨纠缠的卧室,五个家族迥然不同又不断纠葛的命运,该书以小见大,展现帝国间的沉浮与重生,十分恢宏。不同于军事或者历史作品,《巨人的陨落》只是通过人物带出各种历史事件,比如萨拉热窝事件,东线战场,索姆河战役,美军参战,巴黎和会,德国通货膨胀,沙俄的覆灭与苏联的诞生等。作品所涉及的除了5个虚构的家族,还有十几位主人公,以及列宁、威尔逊、丘吉尔、劳合·乔治等大量真实人物,不设定立场地展示他们的风采,以及时代的波诡云谲。

  精彩书摘1

  母爱与包容

  她从阁楼的行李储藏间偷偷拿了一只小手提箱,很破旧,没人会想起这只箱子。这曾是菲茨的父亲用过的,皮面上还盖着他的纹章——上面的金粉早已脱落,但压痕依然清晰可辨。她把袜子和内衣装了进去,还加了几块公主的香皂。

  当天夜里她躺在床上,最后决定还是不去伦敦。她害怕一个人经受这一切,她要跟家人在一起。她还得向母亲请教怀孕的事情。当孩子降生的时候,她该待在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她的孩子需要祖父母的照顾,需要舅舅比利。

  在车道尽头她朝宅子回望了一眼,石墙已经被煤灰染黑了,成排窗户反射着初升的阳光,她刚来的时候还是个才出校门的十三岁小姑娘,多年来在这儿竟学到了那么多东西。现在她知道上流社会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吃稀奇古怪的东西,制作过程繁复,浪费的比吃掉的还多。他们都用一种噎着嗓门的腔调说话,连一些外国人也这样。最重要的是,她明白了一个道理——爱情不可信。

  她下了山坡进入阿伯罗温,直接朝威灵顿街走去。像往常一样,家里的门没有锁。她进了屋,客厅也是厨房,比泰-格温放置花瓶的房间还要小。

  妈妈正在揉面准备做面包,看见她拎着的行李箱,便停下来问:“出什么事了?”

  “我回家了。”艾瑟尔说。她放下箱子,坐在四方的餐桌旁。她实在羞于把发生的事情说出来。

  但是妈妈已经猜到了:“你被解雇了?”

  艾瑟尔不敢看她的母亲:“是。对不起,妈妈。”

  妈妈用抹布擦了擦手。“你干了什么事?”她气愤地说,“快告诉我,马上!”

  艾瑟尔叹了口气。她为什么要隐瞒呢?“我怀上了孩子。”她说。

  “哦,天啊,你这个坏丫头!”

  艾瑟尔忍住眼泪。她希望得到同情,不是谴责。“我是坏丫头。”她摘下帽子,尽量让自己保持镇静。

  “这可让你父亲怎么活啊。”

  “又不是让他生孩子,”艾瑟尔尖刻地说,“我想他不会有事的。”

  “别这么厚脸皮。这事会让他伤心死的。”

  “他去哪儿了?”

  “又去参加罢工会议了。想想他在镇上的地位,他是教堂的长老、矿工的代理、独立工党书记——这下人人都知道他女儿是个荡妇,让他开会的时候还怎么抬头见人?”

  艾瑟尔终于控制不住了。“我很抱歉给他带来了羞辱。”说着,她便哭了起来。

  妈妈的表情变了。“唉,好啦,”她说,“这种事情自古就有。”她绕过桌子,把艾瑟尔的头抱在胸前,“不要紧,不要紧。”就好像艾瑟尔还是个孩子,不小心擦破了膝盖。

  【名著解读】“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母亲面对被解雇,怀孕的女儿,十分气愤,但在责怪女儿后对女儿又忍不住安慰和疼惜,这是母亲永远的母爱和伟大的宽容的体现,母爱无私,疼爱我们的父母,从现在开始。

  【适用话题】母爱;亲情;宽容

  精彩书摘2

  自由与平等

  艾瑟尔对基督教的信仰不是很虔诚。她认为上帝的确存在,但她猜想上帝比她父亲想象的更为通情达理。爸爸对约定俗成的宗教仪式全然无法接受,而艾瑟尔只是对圣像、熏香祭拜和拉丁文有点反感。在伦敦,她礼拜日早上偶尔也去卡尔瓦利福音馆,主要是因为那儿的牧师是位十分热情的社会主义者,他允许茉黛在他的教堂设立诊所,召开工党会议。

  当然,公园里没有风琴,清教徒也就不必压抑对乐器的抵触。艾瑟尔从爸爸那里得知,领唱的挑选颇费了一番踌躇——在这个镇子上,领唱的角色比讲经布道更加重要。最后选定的是阿伯罗温男声合唱团,其指挥不属于任何教派。

  他们以一曲亨德尔的《他将如牧羊人饲养羊群》开场,这首尽人皆知的弥赛亚唱段精美,便于教众合唱。好几百人的男高音让那句“将羔羊置于他的怀抱”响彻整个公园上空。艾瑟尔发觉自从去了伦敦以后,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听过这样惊心动魄的乐声了。

  天主教神父用拉丁文背诵《圣诗》第129篇,《自深深处》。他使出全力大声喊着,但站在边上的人还是听不到。接着,国圣公会牧师朗读了国教祈祷书中的《为死者安葬》一节。一个年轻的卫理公会教徒迪莉斯·琼斯演唱了查尔斯·韦斯利写的赞美诗《神圣纯爱》。浸礼会牧师朗读了《哥林多前书》第15章第20节后的全部内容。

  要有一个布道者代表无派别团体,这件事自然落在了爸爸的头上。

  他开始朗读《罗马书》第8章的一段诗句:“叫耶稣从死里复活者的灵,若住在你们心里,那叫基督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也必借着住在你们心里的圣灵,使你们必死的身体又活过来。”爸爸那洪亮的声音遍及公园的每个角落。

  艾瑟尔为他感到骄傲。这一荣誉等于承认他是镇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一位精神和政治領袖。他今天的打扮也很得体,妈妈特地从梅瑟的格温·埃文斯百货店给他买了一条新的黑丝绸领带。

  人群中有了一阵骚动,让她猛然意识到爸爸一定是转移了一贯的话题。只听他在说:“当这个国家决定去打仗,我希望议会的每位成员都能真诚地扪心自问,像上帝指引的那样。但是,到底是谁让这些人进了议会的呢?”

  艾瑟尔发觉他把话题引到了政治上。爸爸,你太棒了。这下,教区长就不得不收起那副扬扬得意的嘴脸了。

  “原则上,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参军服役。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是否加入战争。”

  人群里发出赞同的喊声。

  “选举权的规定将这个国家一半以上的人排除在外!”

  艾瑟尔大声说:“包括所有的女人!”

  妈妈说:“嘘,别嚷,是你爸爸在讲道,不是你。”

  “七月的第一天,阿伯罗温就有两百多人战死在索姆河边。有人告诉我,英国伤亡总数超过五万!”

  人群里发出一片惊恐的叹息声。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数字。爸爸是从艾瑟尔那儿得到的。茉黛在陆军部工作的朋友把这一消息透露出来。

  “五万人伤亡,其中死亡两万人,”爸爸继续说,“战斗还在继续。日复一日,更多的年轻人将遭到屠杀。”人群中有人发出异议,但他们被赞同的多数声浪压了下去。爸爸举起一只手示意安静:“我不想说这是谁的错,只是要强调这一点。当人们被排除在参战与否的决定之外,如此残忍的屠杀就不可能是正确的。”

  教区长上前一步,企图打断爸爸的话,珀西瓦尔·琼斯想爬到台上,却没有成功。

  爸爸的话差不多也说完了:“如果我们再要决定打仗,就必须通过全体人民的表决才行。”

  “妇女应该跟男人同样待遇!”艾瑟尔喊道,但她的声音淹没在矿工们支持的欢呼声中。

  几个人现在站到了爸爸的面前,想要阻拦他,但他的声音依然在骚动的人群中回响:“我们绝不能再容许只由少数人决定是否发动战争!”他大喊着,“绝不能!绝不能!绝不能!”

  说完他就坐下了,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欢呼声。

  【名著解读】无论是提倡女权的艾瑟尔,还是坚持全体人民表决是否战争的爸爸,都是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大声喊出自己的诉求,自由和平等才可能出现。热爱自由和平等,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适用话题】自由;平等;坚持;胆量

  精彩书摘3

  爱与承担

  艾瑟尔焦急地翻看报纸上的伤亡名单。有几处出现了威廉姆斯,但没有威尔士步枪团的下士威廉·威廉姆斯。她感激地暗自祈祷着,合上报纸递给伯尼·莱克维兹,烧上一壶水准备冲泡可可。

  不过,她无法肯定比利依然活着。他也有可能在最近几天或几小时内被杀。她一直回想着在阿伯罗温收到电报的日子,女人们一张张因恐惧和悲伤而扭曲的面孔上,将永远留下闻知噩耗带来的残酷印记。她为比利没在阵亡名单上而高兴,也为这样的自己感到羞愧。

  电报仍接连不断送达阿伯罗温。索姆河战役并没有在第一天结束。整个7月、8月、9月和10月,英国军队让大批年轻士兵穿越无人区挨枪子。报纸上连番报道胜利的喜讯,但一封封电报却在印证相反的信息。

  伯尼待在艾瑟尔的厨房里,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在这儿。小劳埃德很喜欢这位伯尼叔叔。他时常坐在伯尼的腿上,后者大声读报纸给他听。小孩子听不太懂词句的意思,但他还是喜欢听。不过,今晚伯尼不知为何显得有些烦躁,没心思搭理劳埃德。

  米尔德里德从楼上下来,手里拎着茶壶。“借我们一勺茶,艾丝。”她说。

  “自己拿吧,你知道在哪儿,要不也来杯可可?”

  “不了,谢谢,可可总让我放屁。你好,伯尼,革命进展得如何?”

  伯尼从报纸上抬起头,朝她笑了一下。他喜欢米尔德里德。大家都喜欢她。“革命稍有拖延。”他说。

  米尔德里德把茶叶倒进自己的茶壶:“有比利的消息吗?”

  “最近没有。”艾瑟尔说,“你呢?”

  “两个多星期没有信了。”

  每天早上都是艾瑟尔从前厅地板上把投递来的信件报纸捡起来,因此她知道米尔德里德经常收到比利的信。艾瑟尔推测那都是情书——否则,一个男孩干吗给他姐姐的房客写信呢?米尔德里德显然也在呼应比利的感情,她经常询问他的消息,尽管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但很难掩饰内心的焦虑。

  艾瑟尔喜欢米尔德里德,但她弄不清十八岁的比利是否真的打算接纳这个二十三岁的女人和她的两个孩子。的确,比利少年老成,敢于担当。等战争结束的时候他也长了几岁。不管怎么说,艾瑟爾只希望他活着回家,除了这个,其他都不重要。

  艾瑟尔说:“感谢上帝,今天报纸的伤亡名单上没他的名字。”

  “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有假期。”

  “他刚走了五个月。”

  米尔德里德放下茶壶:“艾瑟尔,我能求你一件事吗?”

  “你说吧。”

  “我打算自己出去单干,当个裁缝。”

  艾瑟尔很惊讶。米尔德里德现在已经是曼尼·利托夫的监工,她挣的钱比别人都多。

  米尔德里德接着说:“我有一个朋友,愿意让我裁剪帽子——缝面纱、丝带、羽毛和珠子。这是种技术活儿,比做军服多挣不少钱。”

  “听起来不错。”

  “唯一一点是,我必须在家里工作,至少一开始是这样。长远来看,我还想招几个女孩,找个不大的地方。”

  “你真有远见!”

  “我必须这样,你不也是吗?等仗打完了,他们就不需要那么多军服了。”

  “没错。”

  “那,你介不介意让我把楼上用作加工间,只是暂时的?”

  “当然不介意。祝你好运!”

  “谢谢。”她激动地吻了一下艾瑟尔的脸颊,然后拿起茶壶出去了。

  【名著解读】米尔德里德、艾瑟尔两个留在战场后方的军人家属,无时无刻不担心着远在前线的丈夫和情人,急切地翻检着报纸,焦虑的内心都是爱的展示。米尔德里德更是想单干,为的只是做出更多的军服,将对丈夫的爱与对国家的爱融合在一起。大爱无疆,责任与担当更是难能可贵。

  【适用话题】爱;责任;担当;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