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两“读”两“观”

作者:鲍周生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新材料作文近几年在高考作文中的地位已经毋庸置疑了,而作文前做好审题立意是考场作文成功的一半。因而,我认为认真做到审题的两“读”与立意的两“观”,是确保作文顺利完成的关键。这里所说的两“读”是指对题目要求的审读与对材料内容的细读,两“观”是指多向立意观与中心立意观。下面,我们就仅通过高考浙江卷近年的变化,来具体分析一下,希望能对全国的考生都有所借鉴。

  第一,是对题目要求的审读

  也许你会说,高考作文考试的要求几乎年年如此,何必在此浪费宝贵的时间呢?其实不然,因为虽说要求年年多相似,但相似的要求年年又不同。我们以浙江高考作文题2014年、2015年与2016年的要求来做例子进行具体分析吧。

  2014年作文材料是“门与路”,要求“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2015年作文材料是“作品与人品”,要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注意“题目自拟,观点自定;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从中我们可以较明确看出,2014年与以往的作文要求变化不大,文體上的要求依然是“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说明“除诗歌外”,其他的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均可;而2015年作文要求的变化就大了,我们不难发现,“要求”中的有些字眼词句很引人注目,如“你的看法”“阐明你的观点”“观点自定”,似乎是在不断提醒我们的考生要“明确文体”,而最佳的文体便是“议论文”;2016年的文体要求更明确了“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并在“论述类”三个字下加黑点,以引起考生的关注,因为这是浙江高考自主命题后作文首次将作文文体单一明确化。高考作文之所以那么注重“论述”,那是因为议论文写作是中学阶段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必须培养的“共能”(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教授语,即所有学生都应具备的写作能力)而浙江高考对作文文体的要求是有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的,从2015年的倾向于“议论文”到2016年《考试说明》样卷作文题中的“论述类”文章,一直在预示着议论文的春天已经到来了。

  因此,我们要对作文要求进行认真审读,也可以抠字眼读,边读要求边画出关键词,以引起审题时足够的重视。

  第二,是对材料内容的细读

  面对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我们往往会反复地研读。其实,作文的材料也是文本,只不过是微型文本,或者说是非连续性文本,这更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细读,否则由于匆匆忙忙看几眼,没彻底领会材料的含意便开始写作,结果导致偏题甚至离题了,岂不可惜!《语文月刊》副主编胡家俊先生曾说:“学生读不懂材料就无法进入写作,这究竟是考阅读还是考写作?”但我们不管材料作文考你的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反正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割裂开来的。只要我们认真去研读细读材料,做到明白了内容,过好审题关就可以了,因为读懂材料是作文立意的基础。

  那么,如何解读材料呢?解读方法确实不少,如广州市庄照岗、吴丰强老师的“五种解读法”:概括性解读,分析性解读,符号性解读,参照性解读,背景性解读。但我以为抓关键句(词)依然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当然,能直接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或词语最好,不能的也可以依据材料概括大意,即找出材料的题旨;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非连续性文本的,要找出这些材料内容的相交点,即题意的共同处,再进行文章的立意。

  如2013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材料:

  丰子恺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

  英国作家说,为什么人的寿命在延长,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说,世界将失去孩提王国,一般失去伟大的王国就是成人。

  这是三句话,三个非连续性文本。我们从中可找到关键词:孩子的眼光、不会转弯,孩子的心灵、提前硬化,孩提王国、失去等,但它们有交叉点与重合面,即“失去童真”与“遵从初心”等,只要我们概括出来了,并依此立意了,也就符合题意了。

  2014年作文题材料:

  门是路的起点,也是路的终点。门可以挡住你前进的脚步,也可以让你通向未来。大学的门,一边连接着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新,是它的通行证。从过去到未来,无数的脚步在这里交集,有的人走得很浅,有的人走得很深。

  从材料中我们可找到一些关键句(词):“门是路的起点,也是路的终点”“大学的门,一边连接着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新”等。这些体现了“门”与“路”的辩证关系和如何走好“大学门”的方法,因此,考生要明白命题人的意图,即不能忘了“大学的门”该如何开启这个关键点;如果放弃“大学的门”这点而大谈特谈其他的“门与路”,那就是偏题了。

  2015年作文题材料: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这也是非连续性文本,但两者有联系。我们从中可以找到关键句:“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与“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也不难看到命题人提供给考生的两种不同的立意:“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与“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因此,考生只要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写,一般是不会离题的。当然,关于对关键词“作品”的理解还需多样化些,不要太单一,以免作文时因素材选择范围的狭隘而苦恼。

  第三,是多向立意观

  2015年全国卷出现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之后各地的模拟考试中这类题型的材料作文形式也很多。其实,我觉得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在下降,立意方向也有相应的提示。实际上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全国最早的要数2012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材料是“站在路边为别人鼓掌的人”,立意方向有三种,即三个网民的意见:“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因为有作文任务要求“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这样,只要考生作出选择了,一般考生就不会离题了。又如2015年浙江高考材料作文的立意指向是两种相反的观点,即“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与“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考生只要选择其一作文即可,这也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而更典型的要数2016年浙江作文题: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它有明确的“任务指令”,为考生提供了三个明确的立意方向,即或者“拥抱这个新世界”,或者“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考生只要三选一,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其实,这样的“任务”,也是一种“限制”,无论对考生还是对阅卷都是有帮助的,是值得肯定的;但这种做法对考生作文的思维还是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因而并非每一年的高考都有这方面的提示或限制,如2013年与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就没有,这两年的作文还是适合用多角度立意的方法。如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题《门与路》,可以根据五个句子来进行多向立意,如:

  1.门是路的起点,也是路的终点;

  2.门可以挡住你前进的脚步,也可以让你通向未来;

  3.大学的门,一边连接着已知,一边通向未知;

  4.学习、探索、创新,是大学之门的通行证;

  5.从过去到未来,无数的脚步在这里交集,有的人走得很浅,有的人走得很深。

  很显然,材料中的五句话都可以作为关键句来加以立意,这也体现了材料内容的丰富性与考生思维的多向性,当然,这五句话并不是每一句的立意都能符合题旨,有的属于补充性的解说。

  又如材料——

  魏晋时期的名士殷浩与大将军桓温齐名,皆是当时的风云人物。殷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桓温战功赫赫,盛名堪比王谢(王导、谢安)。《世说新语》中记载,桓温常有竞心,总是想与殷浩一较高下,一日问殷浩:“你和我比怎么样?”殷浩淡然答道:“我与我较量长久,宁可做我自己。”

  我们可以抓住关键句进行以下立意:

  1.我与我较量长久,宁可做我自己(关键句)——做最好的自己(立意)

  2.桓温常有竞心,总是想与殷浩一较高下,问殷浩:“你和我比怎么样?”(关键句)——与人争斗,其乐无穷(立意)

  也可以根据材料内容进行题意的概括,再进行立意,如:

  1.与世无争、消极避世(从殷浩的角度)

  2.人要有竞争心,才能保持向上的精神(从桓温的角度)

  3.学会良性竞争,赢得人生(从桓温的角度)

  当然,这些立意是根据不同对象(殷浩或桓温)的不同角度来确立的,因而就会有不同的作文思路,这也体现了思维的差异性与立意的多向性。

  第四,是中心立意观

  如果说多向立意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那么,中心立意就是培养考生聚焦思维的。因为考场作文更要对多种立意进行比较与综合,选择出一个最佳角度,既符合材料内容的题旨又能保证自己能写起来得心应手。

  如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多向立意有五个,但中心立意就不是了。我们来分析一下:

  1.门是路的起点,也是路的终点——这句话讲了“门与路”的辩证关系;

  2.门可以挡住你前进的脚步,也可以让你通向未来——这句话讲了“门”的作用;

  3.大学的门,一边连接着已知,一边通向未知——这句话讲了“大学门”的好处;

  4.学习、探索、创新,是大学之门的通行证——这句话具体解说进“大学门”的努力方向;

  5.从过去到未来,无数的脚步在这里交集,有的人走得很浅,有的人走得很深——这句话讲了在“门与路”中人们留下的不同脚步。

  显然,中心立意既要关注“门与路”的辩证关系,更要关注“大学的门”这个关键点,也就是把立意1、2、3、4综合起来,可以得出“立足大学的门,走好大学的路,如何为未来打好基础”等结论,因为这也体现了命题人的意图,否则就只能算是一般立意了。

  又如上述关于“殷浩与桓温”的材料,多向立意有五个,我们来分析一下:

  1.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坚守自我,做最好的自己(这是中心立意,从殷浩的话得出的观点,也能体现命题人的意图);

  2.与世无争、消极避世(虽然也是从殷浩的话得出的结论,但这是边缘立意,偏了);

  3.人要有竞争心,才能保持向上的精神(这是从桓温的话延伸开来的,但不是人物的本意,因而这个立意还是有点偏了);

  4.学会良性竞争,才能赢得人生(这是从桓温的事情中得到的启迪,桓温可以作为反面事例,因而这是比较不错的立意);

  5.与人争斗,其乐无穷(这也是从桓温的言行中概括出来的,但这是边缘立意,偏了)。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真正能作为中心立意的只有一两个,即從殷浩的角度得出的“提升自我,或完善自我,或超越自我,或坚守自我,或做最好的自己”,这也体现了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也可从桓温的角度得出“学会良性竞争,才能赢得人生”的哲理。这就需要我们加以仔细辨别与选择,确保“正”道,切忌走偏。

  总之,我觉得考生可以或概括材料内容或直接寻找关键句(词)来进行立意,如果是非连续性材料,那要寻找提供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并进行多向立意的思考,再从中进行比较与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中心立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作文获得满意的好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