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里的书房

作者:六神磊磊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金庸小时候,家里住在海宁县的袁花镇上,没有学区房。他读的小学,是袁花镇小学,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中心小学。今天,这所小学很美,办得也挺棒。但是当时……反正你们家长们是多半看不上的。

  金庸读中学,一波三折,又遇到抗战爆发,读一阵就换一个地方,好像打游击。他先读的联合中学,是七所流亡的学校合并成的,金庸又闲不住,写东西讽刺训导主任。结果可想而知——出(开)名(除)。于是只好转到衢州中学。没学几年,日军打下了金华,逼近衢州,学校只得停课,给大家发流亡学生证明,就地散伙。

  17岁的金庸就怀揣着这样一份流亡学生证,上面盖着“衢州中学”的公章,背着衣服、干粮和随身的书籍,到重庆继续求学。用今天的话说,金庸,真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但是,別着急。小金庸家是没有学区房,但是有三间书房!三间!那里面有很多线装书——《荒江女侠》《封神演义》……这些书,小金庸早早地就读完了。

  金庸的父亲给他送礼物,动不动就送书。10岁那年的圣诞节,父亲送给了小金庸一本狄更斯的《圣诞颂歌》。这本书对金庸的影响,怎么说都不过分。他说这是“一个伟大温暖的心灵所写的一本伟大的书”。很多年后,每到圣诞节,金庸都还要翻出这本书来,读上几段,怀念父亲。

  金庸的祖父查文清,是光绪丙戌年的进士,做过丹阳知县,后来不当官了,回家编书。他编了一部“海宁查氏诗钞”,有好几百卷之多,但是雕版还没完工就去世了,书也没印出来。这些雕版放了两间屋子,后来都成了小金庸的玩具。

  金庸回忆说,小时候母亲和姊妹、姑嫂们喜欢读《红楼梦》,大家经常比赛背诵《红楼梦》的回目词,赢了的就得一粒糖。再看看我们现在,三姑六婆坐在一起就是八卦、说媒、打麻将,有比赛背诵《红楼梦》回目词的吗?

  金庸从小到大,一路学霸。他数理化都很优秀,英文、国文更是出类拔萃。从衢中离开后,他来到重庆,又考上了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后来《大公报》在全国招两个译电员,三千多人报名,录取比例1500︰1。23岁的金庸一路过关斩将,成功被录取,不久被报社派去香港。

  这就是一个“乡镇中心小学”出来的孩子的故事。

  你看金庸的长辈们,从祖父到爸妈,留给他的不是一个显赫的求学履历,送他到这个那个名校。他们馈赠给小金庸的,是从小到大无数的书。小金庸玩的是书,家里到处是书,过节的礼物也是书,父亲母亲也带头看书。

  他到底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还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最好的学区房,其实不贵,别人也抢不了的。那就是你自己的书房。

  【素材运用】青少年时期的金庸读的只是“流亡学校”,甚至于曾经没有学校可读,是他家里的三间书房、家庭的读书氛围,他自己如饥似渴的读书精神,为成就这位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当今家长为了能让孩子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学区房”趋之若鹜,这自然无可厚非,但从金庸的读书经历中,我们似乎更应该看到家庭影响,尤其是自身努力之于成长的重要性。

  【速用名言】

  1.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新中国第一代主席 毛泽东

  2.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政治家、社会活动家 宋庆龄

  【适用话题】外部条件与自身努力;家庭与成长;潜移默化;事在人为

  (特约教师 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