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之道

作者:徐颂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沙漠里没有路。

  诚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成了路。但鲁迅先生走的,是青山绿水,是黄土中原,他没有见过大漠,莽莽大漠。

  在沙漠里,每一个脚印都是那般渺小,一步一步,陷进细沙里,没有踢踏踢踏的脚步声,只有被这一片无边无际的沙海吞咽下去的闷响,人在一拳打进棉花里的时候,大抵是这样的感受,让人莫名有些恼怒和焦躁。流沙,流沙,以一种流淌的、水一般的柔顺,款款卸去所有的力道。我走过去,它留下浅浅的坑;风走过去,它缓缓流泻,填满未平的缺失。当我走了挺远,想要回首一瞻自己的壮举,看到的,却是恍若未有人烟的整洁平滑。就像水中月,纵使被人打散,遭人破坏,水面平静之时,水中之月依如往昔。

  沙漠里却也有路。

  走出这些路的,不是人,而是骆驼队。

  骑在骆驼上,身体随着它的行走而微微颠簸,抬头望,丘峦浩大,连绵入天。远天是灰色的,蒙蒙一片,近处却能透着层薄薄的、蓝汪汪的色泽,绵绵浸在天幕上稀薄的尘沙里。眼前一座沙丘,一汪低地,平滑如镜。大风潇洒地刮过,荡开沙地上阔大的波纹,圆弧形的波纹,大气磅礴,不见一丝细小的涟漪。身处这片大方明净的天地之间,我自然而然地认为,没什么能在这一方完整的天地间留下痕迹,直到在丘与谷的相连之处,在远处的沙丘上,一排深色的足迹,像一条长长的哈达绕出的天路。那是骆驼队一遍一遍走过的道路,因为它们太多,走的次数也太多,风还没来得及抚平沙,就又有骆驼踏过,所以沙漠里有了一条骆驼的路。可是仔细看去,这些绵延到沙丘上,绵延到远方的,不是深深浅浅的足印,而是这些长着深深浅浅的棕色的毛发的生灵,它们温驯乖巧地行着,眼睫低垂,像沙海一样温柔。这些温柔连起来,绕着低谷,绕着丘峦,绕出一条柔柔制住了细沙以柔克刚威力的路。原来,沙漠里的路就是骆驼,它们“以柔顺柔”,将自己连成了横越大漠的通道。

  我不禁思索,行于大漠,为什么只有骆驼能够留下一条路——一条由骆驼组成的路?后来,我想到了一个字,一个离大漠、风沙、骆驼很远的字:“道”;如果再添一个字,那就是“水”。水,道。水之道,道之水。水无形,以柔克刚,道无形,顺应万物。沙如水,骆驼为道。以柔克刚,何以克柔?道告诉我们,不要克制,要顺应,顺其自然。无物以克柔,顺柔,即是克柔。沙如同水一般以柔克制了所有刚猛的力道,于是骆驼不与其相抗,它慢慢地行,蹄子缓缓顺着沙陷进去,再提出来,不疾不徐。它们不骄不躁,柔順地行走,仿佛和绵绵细沙一样软地没有脾气,这下,沙子也对它无可奈何了。骆驼数量多,但是不疾不徐,一队队,一只只地走过沙子,像一处绵绵不绝的流水,顺着流淌的沙子淌过沙漠,聚成长路。我终于明白沙漠里为什么几乎没有水,为什么没有大道观了,因为沙即是水,骆驼便是道。在这些自然大道面前,又何须人力雕琢,故意为之?

  道路道路,道以成路,道即是路。

  我下了骆驼之后,走在细沙里,缓缓抬脚,缓缓落步。细沙流泻,那似乎古老神秘又触手可及的道,流淌在足迹中,等待下一次的风来。(特约教师 卢吉增)

  【点评】大漠之道,也是大漠之道。前者是道路的道,后者是天道、地道、人道的道。作者一语双关,从沙漠中的路与鲁迅笔下的路的不同之处说起,指出沙漠中本没有路,但又因骆驼的行走而在沙漠中开了一条路,就使沙漠中有了路。这骆驼既是开路,也是行道。

  ☆本文适用考场仿真试题

  请以“有与无”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老 屋     下一篇: 侠坛式微,唯君敢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