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现代的钱

作者:贝小戎 来源:《意林》

  有一天,六岁的儿子突然问我,古代人没有钱,他们用什么买东西?我心想,这个问题难不倒我,古代人也有钱啊,最富的就是家里有一屋子贝壳的人!学过政治经济学的都知道,最早人们都是以物易物,养羊的人可以自己的羊去换别人种的菜。(现在想来以前人们都是自给自足,基本上什么都能自己弄到,一般不用买东西。)后来人们把贝壳当作钱。为什么是贝壳呢?《古代文化常识》一书中说,这是因为首先贝壳可以用作装饰品,有使用价值。其次它们不必分割,是天然的计算单位。再次,贝壳坚固耐久。最后,贝壳轻小,便于流通。“贝,大者寸余,小者不足寸,价值不等,单位以朋计,十贝为朋。”看到这里,我心想,原来苹果手机十还可以叫“爱疯朋”。

  据说中国是到秦朝才取消贝壳,开始有了钱。至于纸币,英国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说,在大约750年前,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专门写到中国元朝用桑树皮造的纸币。看到纸币的使用,马可·波罗感到非常兴奋,这倒不是因为纸本身。现代的纸币其实不是用纸造的,而是用棉花纤维或者柔韧的塑料织物制作的。在元代,人们拿桑树树干及外面粗皮之间的白细皮,制成黑色,纸造好之后,裁为下式,再在上面盖上君主的印信,然后在全国通行。这个体系的奇妙之处在于,纸币的价值不是像金币或银币那样,来源于制作它的材料,而是完全由政府的权威创造出来的。比如,大汗宣布,这种官方蓋了章的树皮是钱,它就算钱了。这个系统之巧妙让马可·波罗觉得很惊奇:纸币在买东西时竟与纯金无别,而且比金轻多了。

  其实元朝人用桑树皮做的纸币还不是中国最早的纸币,四川的一种纸币比它要早近300年。纸币之所以在那里出现,是因为四川是一个前线省份,挨着一些敌对民族。统治者不希望值钱的金币或者银币从四川流入敌人手中,所以就要求四川人使用铁币。但铁币很不实用,你要想换一把银币,就需要相当于自己体重的铁币。连盐这种简单的东西也比铁币贵,所以如果你去买杂货的话,需要背负的铁币比买回来的东西还要重。所以四川人开始想别的办法,他们创造了交子,其实就是借据,然后它们开始自由流通。后来政府拿走了这个系统。哈福德写道:“对政府来说,纸币是一种诱惑,有账单要付的时候多印钱就行了。这样就会发生通货膨胀。交子后来贬值了90%。魏玛德国和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更厉害。在1946年的匈牙利,物价每天都在波动。去咖啡馆时,最好在进门之后而非离开时买单。但主流的经济学家认为低度的通货膨胀不成问题,虽然我们不能总是信任银行只会印足够多的钱,但相信矿工能挖到足够多的金子更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