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旅游怎么发“朋友圈”

作者:额尔瑾 来源:《意林少年版》

  最原始通用的方法:写游记

  拍不了照,古人最普遍的记录旅游情况的方式就是文字了,所以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游记。

  说到游记,不得不提《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是明末杰出的旅行家,被称为“游圣”。据统计,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述的各类洞穴540多个,泉水69处,徐霞客先后考察记录了61种地貌类型,170多种动植物,1259座名山。可以想象,這些东西如果转换成图片,那还不天天刷爆你的“朋友圈”?估计徐霞客很快就会被大家“屏蔽”了。

  最需要时间与记忆的方法:绘画

  既然古代没有相机,那看到好山好水,觉得用文字无法描述出来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古人说:“那就画出来吧!”

  唐朝天宝年间,画家吴道子奉诏游蜀归来,仅用一天时间就将嘉陵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画了出来。

  可见,古人虽然不能把风景拍摄下来,却能以绘画的形式展现祖国的大好河山。只不过,画作包含作者的体验与思想,跟现实的山水还是有出入的。我们可以把他们的画作看成是经过“美图秀秀”“美颜”过的作品。毕竟即便是现在,传到“朋友圈”的照片也不一定是真实的。

  最“文艺范”的方法:赋诗刻碑

  除了绘画和写游记外,更多文人会选择赋诗,部分人还会把诗刻在石碑上,用以表现对山水的感悟。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将自己的感悟刻在石碑上,其中许多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如今我们旅游时所看到的景观,这与现在一些游人在景点刻“到此一游”可不一样,大家出去旅游,还是不要做出这样不文明的行为。

  如今,在“朋友圈”里光晒图已经很难吸引别人的眼球了,要是能配上一两句有关山水的感悟,“文艺范”一下子就出来了,“朋友圈”就不单单是“摄影展”了。

  最奢侈的方法:将景点“搬”回来

  说起旅游,还得提一个热衷此道的人,那就是乾隆皇帝。这位“盛世天子”曾经先后六次下江南。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第一次南巡,到达江苏无锡后,看中了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回京后,乾隆久久不能忘怀,便命人按照实物绘的图,在北京建了一个与寄畅园一模一样的园子,这个园子也就是后来的颐和园。

  乾隆这种“IMAX巨型3D实景朋友圈”的晒旅游方式,当然不是普通人能玩得起的,能进入他的“朋友圈”的人也不是普通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旅游更多的是一种增长见闻的方式,除了能够饱览大好河山的美景之外,还可以寄情山水,感悟人生。

  郭旺启摘自《创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