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小伙儿在常春藤盟校的“蹭课”生涯

作者:Joe Pinsker 来源:《意林原创版·讲述》

  2008年到2012年间,28岁的加拿大小伙儿纪尧姆·杜马在美国多所常春藤盟校“蹭课”,包括耶鲁、布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他和在校大学生一样坐在课堂上,参加聚会,住在学校周围。

  在长达4年的“蹭课”生涯中,杜马总结了不少窍门:“如果你想在常春藤盟校‘蹭课’,最好去听大课;如果你恰恰对小班课程感兴趣,最好从每学期的第一节课就参与其中,而不是半途参加;如果你觉得身份被识破了,就声称自己是文科生,因为文科生大多很有个性,做什么事都不会令人奇怪。”杜马表示,自己就是这样混迹于多所大学而不被发现的。“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都很无聊,如果你真的对课程感兴趣就积极提问,大多数老师都会喜欢你的。”

  高中毕业后,杜马坚持上大学,进入故乡魁北克市的一所高校就读。他最初在大学按部就班地学习心理学专业,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太多,单一专业的课程无法令他满足。于是他开始“蹭”一些其他专业的课程。“最初我只是偷偷潜入文学、哲学、政治科学的教室。”杜马说。但他很快就对“蹭课”驾轻就熟,知道什么时候该隐藏,在被发现时找什么样的借口。

  本校课程已无法令杜马满足,他将目光投向了美国常春藤盟校。2009年的整个春天,杜马都在耶鲁大学度过,之后他前往布朗大学旁听一个月。后来,他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蹭课”。在这些大学里,他过得与在校大学生别无二致,每天都在校园中上课,下课后与朋友聚会。

  在大学校园中,杜马的故事非常罕见。耶鲁大学的发言人表示,杜马的行为属于侵权,如果他对一些课程感兴趣,可以考虑免费在线课程。

  麦吉尔大学副校长奥利维尔·迪安解释了为什么大学没有专门的措施限制“蹭课”行为。“没人愿意学习这么长时间而不要凭据。”迪安说。

  他的话显然有道理:大多数人上大学是为了拿到文凭,知识只是“文凭之外”的收获。

  杜马认为,大学给予学生最大的好处是社会资源。“我在耶鲁和伯克利遇到了许多有意思的人,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有这么多聪明、冷静、思想开放的人集中在一起。想想那些辍学创业的人,他们不要文凭,到大学里去只是希望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交合作伙伴,打开思路。”

  在杜马看来,文凭在某些程度上很像一张印制精良的收据,并不能代表一个人在大学学到的东西。脸谱网创始人扎克伯格和无数年轻企业家的经历已经证明,文凭不再是成功的必需品。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发现,在求职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你毕业于哪所大学,而是你是否认识公司里的某个人。在度过了4年“蹭课”生涯后,杜马创办了一家面向高档人群的约会网站,公司现已走上正轨,开始盈利。

  “世界上从未存在过如此多的商机,人们并不一定需要一张文凭。”杜马说。他的想法与怀疑论者彼得·迪尔不谋而合,后者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奖学金,向大学辍学创业的年轻人提供资金援助。

  杜马承认,自己的经历并不具有普遍性,不适合每个人。对一些人而言,学位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工程师和医生,就需要技术和执业证书。但他相信,还是有一些人不愿把钱花在文凭上,而是选择周游世界或创业。

  杜马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真实,但据他估计,有5000至1万人和他一样到处“蹭课”。“他们只是隐藏在大学之中,没有被注意到而已。”杜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