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实说话,借对比表达

作者:姜云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哲人说:无论去哪儿,无论什么天气,记得带上自己的阳光。

  这里的“阳光”可以是青春活力,可以是处理事情时的公开公正,也可以是理想、信念,愉悦的心情等一切正能量。对哲人的这句话,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根据你的思考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③书写规范。

  思路点拨

  本题虽为材料作文,但审题难度不大。两个“无论”是条件,虽然仅列举了“空间”和“环境”两个方面,但可作无限延伸,意即“在一切条件”下,都要“记得带上自己的阳光”。审题的关键在于“阳光”二字,很明显,“阳光”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仅仅是个喻体,本体可以有很多,所有的“正能量”都可以看作“阳光”。

  因此,写作本题时,应先确定“阳光”的含义。由于考场作文有时间和字数的限制,所以“阳光”要具体。尽量避免多义理解,否则,泛泛而写,内容必然空洞无物。

  审题时,还有一点要关注到,即“记得”,这是写作时比较容易忽略的一点。既然是“记得”,言下之意就是有“忘记”的情况。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忘记“阳光”呢?当然是“负能量”萦身的时候了。所以,构思时,最好能体现出一种变化,有一个由“忘记”到“记得”的过程,或者,体现出二者的对比,这样,内容就会充实很多。

  另外在写作时要选好记叙的角度,选择特别能打动人的事例,多用事实说话,以凸显人物的个性,表达出主题。在考试现场,同学们写作时,往往多概述而少细节,喜欢用自己的语言代替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不知不觉中就充当了“代言人”的角色。其实,一个人说什么话,做什么样的动作,是由其出身、性格、生活的环境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人物的言行,是其个性、情感的最好表现,写作者只需如实记录即可。很多同学却不然,偏偏替“他”说,代“他”做,结果只能是出力不讨好,人物形象受损不说,作品的可读性也大打折扣。大家都知道《焦点访谈》的宣传语吧——用事实说话。“事实”是最能打动人的,也是最有力的。很多情况下,我们仅需做个真实的记录者即可。

  原文展现

  阳光女孩

  □安徽省涡阳市第三中学高一(15)班 高佳丽

  她虽然只有15岁,却成为家里唯一的支柱。她用坚强的信念、善良的心灵、阳光的性格支撑着自己。(开头过于平实,且给人突兀之感)

  每次从老家回来,我都是带着阴雨般的心情,但这次不一样了。乌云逐渐散去,阳光拥抱着我。不仅心情变好了,而且也让我明白了许多。虽然只有短短一天的时间,却带给我很深刻的影响。(入题太慢,并没有让读者看到读者想要看到的有关“她”的内容,且存在逻辑问题,带来影响的是事,而不是“时间”)

  实话告诉你吧,我以前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坏孩子,不仅不好好学习,而且十分叛逆。在老家,那些邻居都不让他们眼中所谓的乖孩子和我玩,反正我也不稀罕。可唯独那个女孩,她很平凡,就如同沙滩上的一粒沙子,并不出众,也不耀眼,但她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自己磨砺为闪烁无比的钻石。(唯独那个女孩怎样?表意不明,且上下文语意不够连贯,语言烦琐)

  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警醒了我。她和我一样大,却没有我高,很瘦,(再点一下题,说明可能是营养不良就更好了)头上扎着两个小辫子,一件皱皱的白衬衫、一条洗得泛白的牛仔裤和一双褪色的帆布鞋。看到她那双黝黑并且布满硬茧的手,我的心颤了一下。再看看我,微胖的身材,白皙的皮肤,崭新的衣裙和鞋袜,一看就知道是个没有干过重活的人。(细节描写很好,但是对比不够突出,没有营造出效果)

  一次偶然的机会,(第二自然段提到了“这次”,此处与之矛盾)她帮助了“出意外”的我,我们相处了一天,在这一天的时间里,我们聊了很多,包括这次“意外”。因为家里不富裕,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就外出打工了,然而就在去年,她父亲在建筑工地不小心失足,从楼上掉了下来,去世了。她母亲因为嫌弃家里穷,又没有经济来源,半年前改嫁了。如今家里没有多余的钱来交学费,她也退学了。她的成绩很好,我看到她家墙上贴了很多她的“三好学生”奖状。(“意外”之后,开始介绍“她”的故事,却没有谈“出意外的我”使得语义有歧义)

  每天早晨天刚亮,她就起床做家务,做饭。吃过饭,安排好奶奶和弟弟,然后就去农田里干活,直到太阳落山了才回家。可以说和那些大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问她有没有过够这样的生活,她只是笑笑不说话。我也向她诉说了我做过的“浑事”。我老是气父母,抱怨他们。而女孩说了一句话让我恨透了自己。她说:“我的爸爸妈妈要是都还在我身边,我一定会做一个好孩子。他们要是还在我身旁,一定会很疼很疼我和弟弟,别人也不会说我和弟弟是没有爸妈的孩子。”我顿时陷入了沉思……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回头想想当初做的那些傻事,我太后悔了。

  在谈话的过程中,女孩一直是笑着的,面对她的笑容,好几次我都无言以对。(谈伤心事也微笑?不合常理)她和我同龄,却比我懂事,比我承担了太多,也比我成熟很多。离别时她对我说:“父母是爱你的,只是你把自己当成了一只刺猬,不仅伤害了别人,也让自己与他人隔开。你要学会爱父母,理解他们爱你的方式。”(语言不太符合人物身份)她用她那阳光般的笑容感化了叛逆的我,我向她,也向自己保证:“我一定会做到的,再也不会让父母失望了。”(结尾一般,认识不够,内容可以再深化一些)

  诊断报告

  本文选材很好,不仅语言朴实,情节也很生活化,很感人。在考场上,也属佳作。但文章内容过于平实,叙事平铺直叙,缺少变化,且部分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简练。通读之后,不难发现,本文的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程序化”问题,开头和结尾都很平淡,中间也没有一点波折,读后不会再有其他的影响。另外语言方面也差强人意。比如,“她说:‘我的爸爸妈妈要是都还在我身边,我一定会做一个好孩子。他们要是还在我身旁,一定会很疼很疼我和弟弟,别人也不会说我和弟弟是没有爸妈的孩子。’”语言既出现了重复,又有典型的书面语(“身旁”),不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

  升格建议

  1.结构复杂化。“文似看山不喜平”,尤其是记叙文,更要有一些波折,埋一些伏笔,设一些悬念,多一点意外……如此才能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2.“事实胜于雄辩”,变文中的概述为实景再现,让人物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表现自己的个性,既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又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3.借对比表达。文中的“我”和“阳光女孩”恰恰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对比,更能凸显出各自的性格特点。原文虽然也运用了对比,但不够充分,可在此方面多着力些。

  升格佳作

  阳光女孩

  □安徽省涡阳市第三中学高一(15)班 高佳丽

  她,瘦瘦的,黑黑的,有些矮;我,高高的,白白的,身材微胖。如果不谦虚地说自己是一只“白天鹅”的话,那她只能算是一只“丑小鸭”了。(对比鲜明,两个女孩的外形跃然纸上)

  “真羡慕你,可以继续上学。”她微笑着,对我说。(虚实结合,言外有意,“微笑”暗点“阳光”)

  “羡慕啥啊,烦死了,那么多作业,真没意思。我还羡慕你呢,在家待着,多舒服。”我摆弄着新买的衣裙,气鼓鼓地说。(语言及动作符合人物设置,突出“我”的性格特点)

  她,是我的初中同学,和我同龄,今年都是15岁,正是花一样的年龄。可是眼前的她,好像和花没有多大关系:一件微皱的白衬衫,一条洗得泛白的牛仔裤,脚上那双帆布鞋也分不清了颜色,但这次回老家,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遇见了她。(外貌描写,欲扬先抑)

  “你呀,就别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她满面笑意地看着我,劝道。(再点“微笑”)

  “唉,在学校,老师批评;回家了,爸妈又一天到晚唠叨个不停。”我继续抱怨着。没办法,谁让自己学习不好呢。而她,看看满墙的奖状就知道了,只是……(埋下伏笔)

  “我倒是想让爸妈说我几句呢……”她眼圈泛红,欲言又止。(再次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我连忙岔开话题:“你弟弟成绩还好吧?”(巧妙转移话题,再度刻画主人公形象)

  提到弟弟,她的眼睛一亮,很自豪地向我说起了弟弟的往事……她说得很快,还不时用手比画着——她的手瘦巴巴的,却挥舞得很有力。(动作、细节描写的加入让人物更生动)

  她,原本和我一样,有个幸福的家庭,虽然并不富裕。这些年,村里的很多大人都出门打工了,她爸爸也不例外。然而,就在去年,她爸爸在建筑工地失足从楼上掉了下来,去世了。不久,她妈妈因为嫌弃家里穷,又没有了经济来源,改嫁了。如今,只有她和弟弟相依为命,还要照顾年迈的奶奶……(适时补叙,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

  “你……过得还好吧?”我迟疑了一下,问。(再度转移话题,既紧承上文,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挺好的,地里的活我都干得惯。”(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看着她瘦小的身子,突然,我鼻子一酸,差点掉泪。(宕开一笔,抒发情感)

  “你呢,学习还行吧?”可能她看到我脸色有些异样,关心地问。

  “别提了,因为和爸妈吵嘴,所以来爷爷奶奶这求安慰。”余气未消的我嘟囔着。(情节继续发展)

  “好了,别和爸爸妈妈生气了。”她劝解道,“要是我的爸爸妈妈还在,我肯定不惹他们生气,你是不知道,没有爸妈的苦。”她的眼里蕴着泪水,低下的头很快又抬起来,对我微微一笑。(语言朴实,三点“微笑”)

  我的心一颤,想起了妈妈,顿时,心中充满了悔恨。(过渡自然,为下文抒情、议论做铺垫)

  是的,我不知道,当我早晨还躺在暖暖的被窝里时,她已经早早地起床做饭,操持家务了。我还不知道,当我和同学们一起在公园里嬉闹玩耍时,她正照顾着年迈的奶奶,洗着一家人的衣服,为一家人的花销发愁……(一组排比,又形成鲜明的对比,感人肺腑)

  然而,幸福的我却一天到晚都在抱怨,假如我是她,我还能像她这样坦然面对吗?(设问,引人深思)

  “不过,现在挺好的。你看,我还喂了十五只小鸡呢。”她顺手抓了一把麦粒,走到院中,撒了出去。(不蔓不枝,又回到对话之中)

  立刻,一阵叽叽喳喳的声音钻进了耳朵。(画面感很强,动态十足,化静为动)

  阳光下,她粲然地笑着,那笑容,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照应标题,深化主旨)

  升格简评

  1.修改后的文章把时间浓缩在短短的一次对话之中,场景集中,不蔓不枝。在结构安排上,两条线索并行,明暗交织,使得行文起伏有致。明线是两人的对话,暗线是“她”的过去及小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如此一来,就使得短小的篇幅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文中多次出现伏笔、照应,巧妙的插入,悬念的设置也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2.通篇采用对比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既有“她”“阳光”与“我”“气鼓鼓”的横向对比,也有“我”自身情感变化的纵向对比,还有“她”外表(丑)与内心(美)的对比。

  3.对话描写,带给读者强烈的现场感,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口语化的语言简洁、生动,意蕴丰富,读起来给人以亲切感,也符合各自的身份、性格。